|
公安部约稿:浅谈县级看守所文化建设河南省西峡县公安局 白玉
个人简介:白玉,男,汉族,生于1969年5月,河南西峡人,本科文化,中共党员,现任西峡县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四级高级警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央党校超越之路课题组学术委员,多次在河南警察学院授课,编写了两部《公安监管业务丛书》;是中华太极拳名师、国家二级武术裁判,主持编写了《陈氏太极拳系列丛书》;先后获得“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优秀政工干部”“南阳市百佳文明市民”“南阳市政法系统十佳政工干部”等荣誉80余项;主持编写的计算机软件荣获南阳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嘉奖四次。西峡县看守所连续八年被公安部评为一级看守所,先后有《人民公安报》、《河南日报》等二十多家报刊杂志进行了专题报道。 根据上级监管业务部门的安排,让我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县级看守所文化建设的问题,这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事求是地讲,在座的各位同仁,有的理论水平比我高,有的实践经验比我多,与其说是与大家分享县级看守所文化建设的工作体会,倒不如说是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因而,在交流中有不妥当的地方,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大力推进公安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公安事业发展的重要主题。看守所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部门,面临着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挑战。看守所职责使命特殊,工作环境封闭、工作任务艰巨,如何通过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安监管队伍的管理水平,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则成为推进公安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公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下面,我结合河南省西峡县看守所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站在基层一线的角度,着重交流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看守所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二是看守所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看守所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四是看守所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看守所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看守所是县以上人民政府设置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管理的刑事羁押和对违法人员执行处罚及强制执行的执法管理场所。它的任务是依据国家法律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实行武装警戒看守,保障安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管理犯罪嫌疑人的生活和卫生;保障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视和发展看守所文化建设,是维护被监管人员合法权益,确保看守所安全,提高公安监管队伍素质,促进看守所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看守所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重视人权、保障被监管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是在看守所这种特定的羁押环境内形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一种区域文化,是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理想信念、行为准则等要素的综合体现,也是看守所一切监管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的总和。看守所文化建设,包括看守所发展文化、看守所管理文化和看守所理念文化方面。看守所发展文化属于物质文化,看守所管理文化属于制度文化,看守所理念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二)看守所文化的特征 看守所文化作为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有文化体系,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时代烙印。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内容具有明显地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看守所受其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认知、法制文明进程有相当大的影响。二是其形成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公安监管文化理念从曾经的阶级斗争、认罪服法过渡到现在规范和谐、人性化、科学化、法制化,都和时代的发展进步有密切关系。三是主体和内容具有特殊性和特定性。看守所文化的主体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执法者的监管民警,另一方面是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被监管人员。这两者在政治属性上是完全不同的特定主体,分别相应扮演着“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三)看守所文化的建设之因 看守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但看守所发展现状与新时期法治建设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究其原因有四:一是环境之压。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了社会矛盾凸显,各类违法刑事案件高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看守所民警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往往难以缓解,极易使民警的精神、行为出现偏差。二是价值之惑。社会共同价值观与民警个体价值观结合效果不甚理想。一些公安机关在工作中过于追求形式,方法单一,无法同民警的个人追求相结合,思想教育无法深入警心。三是主体之失。由于公安机关长期以来过于强调其半军事化性质,在队伍管理中,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使民辅警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四是学习之困。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推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文化的变革, 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共识。公安民警除了希望职级和薪水的提升以外,也希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得到提升。但由于缺少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理论水平、工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就会在工作中丧失动力。 (四)看守所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繁荣,对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国家对法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看守所法》已经在酝酿和起草中,因此在新时期重视和发展公安监所文化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强看守所文化建设,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总体构想。大力加强看守所法治文化建设,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严格依法办事习惯,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对于诚信友爱氛围的形成,对于看守所安全规范秩序的建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加强看守所文化建设,是顺应人权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趋势也带来人权要求的国际化,人权已不再是单纯的国内管辖事项,正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从而触发人权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竞争。加强看守所文化建设,是助推人权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是加强看守所文化建设,是提升监管效能的需要。看守所是教育感化的场所,如果不用先进文化占领看守所思想文化阵地,不重视文化的教化养成作用,那么,对被监管人员的思想改造就会像石上之树难以挺拔,看守所建设就会像无源之水难以持久。因此,加强看守所文化建设是提升监管效能的必然要求。 二、看守所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看守所文化应当由这三层架构组成:即外层架构、中层架构和深层架构。外层架构:即物质发展文化,是由看守所环境、设施、民警的仪容仪表、礼貌用语、执法行为等有关文化要素表露在外界的直观的方面组成,是看守所的外在形象。中层架构:即制度管理文化,是由看守所的勤务模式、组织管理形式和各项规章制度组成;是看守所文化的骨骼和血肉。深层架构:即精神理念文化,是参与者在看守所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工作精神、道德规范、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理念;是看守所文化的灵魂,是看守所的特色和品牌。 根据看守所功能区域布局,利于在文化建设时把握,可以把看守所文化建设分为“警营文化”和“监区文化”两大类。 (一)深耕警营文化 1、弘扬忠诚警魂,培育“忠诚文化”。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开展针对性思想教育,筑牢信念之魂。要把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公安文化潜移默化、养德固本的功能,善于用文化形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用润物无声的人文方式加强和改进看守所队伍管理。在警营设置文化长廊、红色长廊,用好“两微一端”等移动舆论阵地,做好“时事政治、红色故事、高层声音、身边典型”的宣传,提高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弘扬英模事迹,培育“英模文化”。围绕新时代看守所建设要求,持续推进典型选树活动,聚焦一线民警,选树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典型,培树浓厚干事创业氛围。有条件的看守所可设置“看守先锋岗”、评选“看守之星”;畅通立功受奖渠道,持续开展“送奖上门”、“送奖到岗”活动,让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民警学有榜样、干有标杆。适时组织先进看守典型和公安系统英模事迹宣讲,让民警切身感受先进人物的可亲可敬可学。 3、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要深入开展法律、法规、条例、准则、规章制度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看守所民辅警职业行为规范化建设,切实增强“公正、文明、理性、平和”执法的履职能力,提高执法水平。鼓励民警参加司法考试和公安机关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对获取相关资格的分别给予奖励。梳理看守所执法流程,制作以“监管手则”、“岗位口诀”、“操作指引”为主要内容的视频,教育引导民警敬畏法律、崇尚法治。有条件的看守所可邀请法学专家授课。 4、弘扬清廉形象,培育“廉洁文化”。要加强纪律养成,制定覆盖看守所管理内容和环节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以民辅警履职的标准化推进岗位工作的精细化。要坚持挺纪于前,强化民辅警规矩意识。强化廉政教育,实施“清风润警”,开展“案例警廉”,通过正面典型与反面警示双向教育,让民辅警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推动家庭助廉,推动文化促廉。开辟廉政文化展示区域,鼓励全体民警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征集廉政诗歌、书法、绘画、摄影作品,不断提升廉政文化的感染力。 5、弘扬职业荣誉,培育“职业文化”。要强化职业荣誉感教育,在立功授奖、从警特定年限、光荣退休等民警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集中举行荣誉仪式,进一步增强民警职业荣誉意识。强化职业认同教育,持续做好典型选树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民警对公安监管职业的认同。强化职业归属感教育,突出人文关怀、文化熏陶,落实从优待警举措,进一步坚定不忘初心的职业追求。加强对警容风纪的常态化检查和督促,定期组织队列、敬礼、报告等训练,使民警养成纪律严明、警容严整、礼仪规范、仪表端庄的良好习惯。 6、弘扬国学精髓,培育“传统文化”。依托精神文明建设,在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丰富道德教育内涵,在“道德讲堂”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学习教育,积极引导民警和被监管人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演讲比赛,有条件的看守所可利用版面、墙面等制作主题板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并可设置可视电视系统,开办“监管之声”,让全体监管民辅警人员徜徉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中,耳濡目染润浸传统文化。 7、弘扬健康理念,培育“健康文化”。要积极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的警营文化氛围,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和心理健康辅导,邀请有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人才到看守所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要做好民警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完善健身器材和运动设施的配备。要借助协作医院优势,为民辅警设立健康登记卡,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广大民辅警和谐工作、生活的精神家园。 (二)强化监区文化 1、阵地承载,搞好基础设施。围绕“有载体、有阵地、有设施”和“抬头可观、低头可思”的思路,因地制宜的搞好监区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看守所要结合实际设立文体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电化教育演播室等,为被监管人文化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监区或分监区可设立文化墙、宣传栏等,监室和风场可根据实际在合理位置设置学习园地和黑板报。新改建和改扩建的看守所,要把文化建设纳入整体建设范围,一并规划,一体实施。对于老旧看守所,功能用房不足的,可以“多室合一”。 2、管理规范,落实生活制度。监室内设置卫生员、生活员、纪律员、文化员“四个员”,经常性轮换,在管教的指挥下开展工作。严格按照公安部监管局下发的标识标牌及式样,统一监区内的标识标牌。把规范被监管人日常生活和行为作为看守所规范文明管理的有效依托,加强对被监管人员行为习惯养成,营造良好的监室秩序。根据省厅总队下发《被监管人一日生活制度》、《行为规范》和《全省监管场所环境秩序治理方案》,结合看守所工作方式,安排被监管人员日常起居、生活、学习、活动等行为,教导被监管人员落实军事化动作、报告口令等,组织被监管人员观看军事化训练视频和行为规范图册,开展队列比赛、红歌竞唱和内务评比,每周总结考核验收。 3、完善设备,强化医疗保障。按照公安部监管局提出的“公安监管部门负责监管安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的专业化运作模式,持续加强看守所医疗建设,确保被监管人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重大疾病得到及时救治,医护人员、医疗用房、医疗设备配备满足工作需要。尊重和保障被监管人生命健康权,落实定期体检制度,规范被监管人医疗档案,实行疑难病情专家会诊制度,畅通出所就医绿色通道,向被监管人普及急救和互救知识,落实被监管人突发疾病“1、3、5”分钟快处机制。加强被监管人出所就医和住院治疗管理,严格落实“三个严禁”“三个必须”“三条铁律”。 4、掌握动态,落实心理干预。看守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专家,鼓励民辅警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组织管教民警根据被监管人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家庭状况以及诉讼环节变化、家庭发生变故等可能造成被监管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筛选可能具有心理问题的被监管人,采取摄入性谈话、心理测评等方式进行心理评估,并及时干预诊疗。组织被监管人开展简单心理行为训练,通过倾诉、渲泄等形式舒缓心理压力。还要适时邀请心理学专家,以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对被监管人开展普遍性教育,帮助被监管人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控制力,平缓情绪。 5、合理营养,注重饮食卫生。加强被监管人员伙房建设和管理,办理食品卫生经营许可证,严格食品采购和制作环节管控,确保被监管人员吃熟、吃热、吃卫生、吃够标准;落实被监管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依法保障保障被监管人会见权,畅通被监管人员信息反馈渠道,不定期组织召开被监管人家属座谈会,通报被监管人日常表现和身体健康情况,实现“家所共育”。 6、教育转化,实行教学模式。完善课时制教育模式,实行国学、道德、法治和红色文化进监室,开展学习研讨、撰写心得体会;组织看守所工作人员、专家学者、被监管人家属、出所创业成功人士为被监管人授课,有条件的要创办被监管人报刊,通过先进文化的洗涤、法律的普及、亲情的感召和正能量的激励,教育和感化被监管人;让被监管人认可管理,最大限度的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其认罪伏法,进而能够检举揭发,做到感党恩、跟党走。 7、智慧监管,提高技防水平。以公安部“海宁会议”精神和河南“智慧公安”建设规划为指导,构建“全领域智慧防控、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务、全业务智慧指导”的智慧监管体系,打造基础设施先进、信息采集高效规范、数据及时鲜活、资源深度共享、业务有机协同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看守所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看守所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看守所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要充分发挥看守所的职能作用,搭建平台阵地,提高参与度;采取得力措施,有效整合资源;扩大建设领域,增强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一)明确建设目标 看守所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围绕完成职能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履行使命仼务奠定理想信念根基,激发精神动力。归纳起来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警营文化建设,促使看守所民辅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本形成;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深入警心,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牢牢确立;警营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团结和谐的警营氛围更加浓厚,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队伍执法形象不断改善,警民关系更加和谐;二是通过监区文化建设,帮助失去信心和信仰的被监管人重拾信心、重塑信仰,丰富被监管人的精神世界,拯救被监管人灵魂,促使他们认罪伏法、主动检举揭发;鼓励被监管人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确定建设原则 看守所文化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一致,反映公安监管工作的基本特征、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必须以绝对安全为前提,贴近实际,务实工作。 1、坚持文化育警,把握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看守所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和塑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重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紧紧围绕公安工作全局和服务刑事诉讼,以推动公安中心工作和重大警务部署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看守所文化建设,在贴近队伍实践中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 3、坚持传承创新,与时俱进。认真总结和传承看守所文化建设既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借鉴公安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创新理念,开拓思路,推进看守所建设全面创新,积极拓展具有看守所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生机活力的看守所发展繁荣之路。 4、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准确把握区域、看守所特点,实施“靶向”指导,精准施策;注重被监管人的权益保障,实现良性互动;严格遵循持之以恒、务求实效的基本思路,既要有紧迫意识,又要有战略眼光,夯实基础,逐步推进,不断发展跨越。 5、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要结合各所特点和区域特色,尊重个性和创造性,实现“百花齐放”;要充分尊重民辅警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民辅警的文化创造力;要切实保障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满足被监管人员的精神文化需要,共享看守所文化建设成果。 (三)落实建设要求 文化是物质、制度、理念的综合。要抓好看守所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理念,在看守所“软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发挥创造力,增强感染力,提高转化力,提升战斗力。 1、要发挥监管民警的“创造力”。发挥看守所民警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看守所文化的重要途经。看守所文化体现“时代特色”,着力点在民警,智慧也在民警。要充分利用看守所特殊阵地,加强协助破案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提高情报信息获取和分析、研判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设立一定奖励,鼓励民警创作和创新,通过写作、书法、绘画、制作视频、动漫、幻灯等教育课件让监管民警迸发创新文化的热情,从而有效丰富和加强看守所文化建设,切实提高监管民警的管理水平。 2、要突出文化环境的“感染力”。文化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渐进的隐性教育方式。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造人。”环境对人品德的修养、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时时刻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新看守所文化,就要大力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把文化触角渗透到监区的各个角落,让每堵墙都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文化的“芳香”,让文化力量熏陶、感化到各个层面。可将廉政文化、思想品德文化、社会人文教导等引入监区,切实发挥格言警句的诫勉和激励功能。可建立被监管人员学习心得交流专栏。可运用身边被监管人员典型案例,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实行开放式观看教育,切实发挥监所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可依托互联网,建立留所服刑人员与家属双向视频会见。可创立看守所内部宣传刊物,组织被监管人员阅读经典,发表创作作品,营造读书育人的监区文化环境。 3、要提高监管民警的“转化力”。看守所民警要管理人、教育人、转化人,自己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要牢固树立“先进文化也是警力,也是战斗力”的观念,建立“拒绝学习就是放弃自己”的学习理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提升个人履职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应把培训和深造学习视为一种待遇、一种荣誉、一种激励,依托业务技能培训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各种学习和培训。积极推出一批“业务尖兵”;建立各类摄影、书画、文体活动小组和活动阵地,营造“文化育警”氛围。引导民警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使命,夯实监管民警“软实力”,从而提升对被监管人员的“转化力”。可借助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校、家庭、企业等力量,依托看守所,与学校、社区、企业建立未成年教育管控联系点,适时开展警示教育,推动未成年的教育管控工作,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和谐。 4、要提升监所班子的“战斗力”。看守所党支部要加强对看守所文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把监所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之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看守所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领导带头推进,专班牵头组织,专(兼)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岗位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看守所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自觉做看守所文化建设的策划者、推动者、实践者;要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推进有机结合,把文化建设任务进行项目化管理,台账式推进,一律列清单、建台账,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状,做到任务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实现条条有落实、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使看守所文化建设成为公安监管工作全面发展的新引擎。 四、看守所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看守所不仅具有羁押功能,还应该是制度健全、管理科学、功能齐备、体现文明的场所;看守所要改变以往单靠警力死看硬守的管控模式,发挥人防、物防、技防、联防的作用,实现看守所环境庭院化、执法程序规范化、人员管理信息化、安全措施智能化。在“四化”建设上,河南省西峡县看守所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多年来,河南省西峡县看守所在公安部监管局、省厅监管总队、市局监管支队、县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党建引领、科技赋能、规范管理、争创品牌”的思路,以“强基创安”为载体,以“精细化管理”为重点,以“等级化评定”为抓手。创新管理方法,丰富文化内涵,拓展服务渠道,强力推动西峡公安监管工作高质量发展,确保了西峡县看守所30年安全无事故;先后被授予“全省安全无事故先进看守所”“全省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全省‘三共’先进单位”“全省‘五化’建设示范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单位”“全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连续八年被公安部评为“一级看守所”,2023年被公安部确定为“标兵看守所”申报单位;先后有《南阳日报》《河南日报》头版头题报道西峡县看守所工作经验;《河南法制报》《党建》也报道了西峡县看守所的先进事迹;《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新闻网站对西峡县看守所做了跟踪报道。 (一)创新管理方法,强力提升看守所管理水平 开拓创新是看守所发展的推动力,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先后归纳总结出符合监管工作实际的工作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让行为符合制度,让制度成为习惯”的理念,注重民辅警和被监管人员的日常行为养成。要求值班所长做到“六必到”(即收押必到、开饭必到、放风必到、打铺必到、出所必到、检查必到);管教做到“六到位”(即放风到位、开饭到位、谈话到位、惩戒到位、关心到位、活动到位);巡控岗民辅警做到“六察”(即察个体、察整体、察静态、察动态、察异态、察内务);收押岗民辅警做到“六严”(即严收押、严提审、严会见、严管控、严出所、严顾送);医疗岗医生做到“三快”(即发现快、诊断快、处置快)。同时,要求被监管人员起床做到“三快”(即穿衣快、整理快、洗漱快);开饭“三序”(即排队有序、打饭有序、吃饭有序);放风“三有”(即有活动、有监督、有秩序);就寝“三严”(严值班、严巡查、严制度)。坚决把被监管人员思想管稳、行为管住、秩序管严、生活管好、出所管准。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同时,设立了“李坤武管教工作室”。推行“防病亡技战法”“望闻问切技战法”和“1+2+N配侦技战法”,切实提高了看守所的管理水平。去年以来,通过“望闻问切技战法”,发现一般疾病隐患26起、自伤自残案件2起。通过“1+2+N技战法”先后配合侦破河南省公安厅督办的“7.26”李某栋等人参与领导组织黑社会性质案,以及中央第九督导组督办的“5.4”马某林等人参与领导组织黑社会性质案,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丰富文化内涵,全面夯实看守所发展根基 要构建安全法治文明的看守所,就要坚持文化育警,提升民辅警修养内涵,坚持文化塑行,规范被监管人员行为,确立了“党建引领,融合业务,警民共建,争创特色”的看守所文化发展思路,努力争创“五星”党支部。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党建+N”工作模式(党建+队建+业务+服务+共建),在支部建设上下功夫,紧紧抓住提升监管民警“精、气、神”这一关键,增强队伍“活力”。县局党委高度重视争创工作,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全力争创国家标兵看守所。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完善物防、技防设施,消除看守所安全隐患,提高看守所的安全系数;开展“三室一廊一院”文化建设,建成独具特色的会议室、荣誉室、图书室、文化长廊和看守所党建主题大院;鼓励倡导民警读书,相互交流,开拓眼界,丰富内涵,提升品味,增加民警才气、朝气、人气。建成了“宋志洋太极工作室”,普及太极文化,倡导民警在强身健体、增强警务技能、提高防暴处突能力的同时,注重修身养性,提升个体人格魅力。坚持“崇德尚法、文化育人”的理念,把监区变学校,把管教变老师,把刑期变学期。被监管人员每天唱红歌、背诵毛主席诗词、习近平总书记金句,让歌声、读书声充满监区,从而达到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的目的。利用“智慧监管”的科技手段及时掌握被监管人员行为,促使被监管人员严格落实一日生活制度,铲除形成“牢头狱霸”的土壤,做到一事一物有标准、一言一行讲规范、一举一动守规矩,有效地提高了被监管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通过管教、收押、巡控、律师(家属)会见、出所就医、队伍考核等二十项智能办公系统,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我们延伸教育工作“触角”,与莲花、刘巷居委会建成了警民共建单位,与西坪镇共建了未成年人教培中心,关心关爱问题少年,关注刑满释放人员矫正工作,充分发挥了看守所教育感化的特殊作用。 (三)拓展服务渠道,全力服务刑事诉讼工作 “以人为本”是做好看守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群众第一、基层第一、民警第一”的理念,拓展服务渠道,构建监管发展格局,用心用情服务刑事诉讼工作。聚焦办案民警、律师、被监管人员家属的“急难愁盼”问题,增设了“服务驿站”,配备了会议室、阳光房、娱乐室、休息室、等候区、茶室等,为办案人员、律师、被监管人员暨家属提供服务;设立了“李爱敏服务工作室”,推行“延时、容缺、代办、评价”四项工作制度,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实行首接责任制,推广“银行叫号排队”系统,让办案人员和律师喝上热茶、吃上热饭、快捷办案,在收押提讯会见、顾送钱物等方面全力打好服务“组合拳”;开通了网上预约服务,公布了联系电话和QQ号,便于律师、被监管人员家属提前预约,有力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仅6月份,看守所就收到律师和被监管人员家属5面锦旗。聚焦被监管人员权益保护,强化了被监管人员伙食管理,将民警伙房和被监管人员伙房分开,由县局统一管理,避免侵占被监管人员给养费;在看守所设立卫生所,配齐了的医疗器材,开辟了“绿色通道”,加强了患病被监管人员的救治力度,对被监管人员医疗费和大病住院费都能实报实销;高标准安装了2个淋浴房,保证被监管人员能洗上热水澡;在每个监区配备了洗衣机和烘干机,有职工负责为被监管人员洗涤衣物。在落实“净身入所”的基础上,先后为被监管人员购置棉被、衣服、生活用品2500套。聚焦“大监管”格局,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廉政监督员到看守所视察工作;常态化召开“小四长”会议,律师、办案单位、被监管人员家属座谈会,及时解决看守所存在的疑难问题。 总之,加强看守所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监所工作新期待、新要求的实际需要,是推进公安监所队伍建设,打造学习型、奉献型、公信型、创新型、廉洁型警队的最佳载体,是净化被监管人心灵,消除被监管人敌对情绪,确保看守所安全,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重要方法。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看守所文化建设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是体现新时代看守所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建设安全、法治、文明监所的必经之路。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领导高度重视,是搞好看守所文化建设的关键;监所全员参与,是搞好看守所文化建设的基础;强化制度落实,是搞好看守所文化建设的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持续不断地推动监所文化创新发展,为创建安全、法治、文明监所打牢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