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公益活动专题学习会召开


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全国公益活动专题学习






5月6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华夏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全国公益活动专题学习会;受疫情影响,本次专题学习会采取线上进行。

上午9:00时,与会人员全体起立,齐声共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了本次专题学习会的帷幕。会议由华夏中心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全国公益活动宣讲团执行团长乔治纲主持。

参加专题学习会的有:华夏中心副主任、宣讲团常务副团长郑志国、李文涛、叶乐夫;宣讲团常务副团长贺建会;华夏中心副秘书长、副团长彭汝雄,副团长吕振爽、扈倪丰、鄂明尔;委员赵宏伟、杨红娟,宣讲团成员候选人、拟任宣讲团成员、传统文化志愿者、华夏中心部分专家学者、新闻记者、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关注、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业的爱心人士等近90人。

本次专题学习会分别由宣讲团副团长吕振爽,华夏中心副主任、宣讲团常务副团长李文涛,华夏中心副主任、宣讲团常务副团长郑志国等三位领导进行了主题发言。




宣讲团副团长吕振爽作了题为《从传统文化角度来探讨宣讲的相关问题》的演讲。他说,首先要感谢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这个平台给我们创造结缘相互交流的机会,感谢乔主任的信任和委托,感恩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我是一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学习者、从业者和推广者。是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或者说是站在我对传统文化理解的角度来讲述我这一段时间的所思所感,和大家交流。主要从十二个方面来讲述今天的内容:

一、是“宣讲”这个核心的关键词,我个人觉得从两个角度理解比较恰当,第一个字是“宣”,它有宣传、弘扬之意。因为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四个自信”,其中就包含了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就能提高我们每一个华夏民族成员的自豪感,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从一个企业的角度讲,要想企业长期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做源源不竭的动力,人亦如此。第二个字“讲”,那就是讲述和演讲的含义。单纯从讲述的角度来讲,略显平淡,平铺直叙。那么演讲呢?就要引入一些艺术性的手段,包含语言的组织,声音的抑扬顿挫,包括演讲时的动作和形象,都会给宣讲助力。

吕振爽说,学习传统文化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学以“成人”,那就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达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这就是自我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因为我是医生,更加强调在健康水平方面的自我完善和提高,那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自我健康方面的问题,通过个人的努力,达到提高自己健康水平的目的,这就是传统文化学习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叫学以为人,那就是在学以“成人”的基础上能够造福更多的人,那就是通过传统文化的宣讲和普及,达到助力他人健康和幸福生活的目的。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宣讲?吕振爽认为,“传统文化”这个词组,到目前为止,在专家学者之间还有很多争论,关于它的内涵和外延,但是大家又或许对它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印象。我个人觉得在传统文化这个方面,要把握住“文”和“化”,文是形象和载体,我们一般的只是理解为文字,这是在文明历史以来,最初我们是通过象形文字、会意文字来记录和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够承担这样的载体变得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顺应这个时代,能够发挥好各种载体的作用。“化”是形而上的思想精华,在传统文化当中也被称作“道”,所以文以载道,那么只有“文”没有“化”就形而下了,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神兼备。

吕振爽表示,传统文化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道、德、功”传统文化的衍生从无形到有形,我们要想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是要从有形到无的返归,要通过积功累德才可能达到悟道的境界。

三、有文化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没有文化,那个人有文化。怎样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一般的人是看这个人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样的学术地位来衡量。客观地讲这是一个标准,但不是恒定的标准。我比较接受以下这个观点,因为我在阅读的书籍中看到这么几句话,现借花献佛与大家共享。说有文化的人,他就要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在建国70周年的演讲比赛中,吕振爽写了一段话:自己踏出国门才知道我们祖国的可爱,才能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反思原来想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随心所欲;所以在传统文化当中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要想去影响别人,自己一定要有自我影响和约束的能力,所以就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那是假自由,不但不能成就你,可能还会被害掉。关于善良的话题在后面和大家分享。

四、文化的力量来源于信的程度。关于文化的力量很多人还持怀疑态度,或者说不好理解文化的力量性。那么传统文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在经典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信为道源功德母”。所以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来自于我们信的程度,我们大家念一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很多人只停留在嘴上,或者说我们只是嘴上信,心里信不信呢?这样就会减损传统文化的力量,我希望传统文化宣讲人要深信传统文化智慧和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展发传统文化的力量,造福更多的人。

五、误区。传统文化学习不是那么容易,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在信与不信之间我们要坚信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在选择信任之后一定记得要破除执着,反之陷入执着的误区,那就会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做出不合时宜的事情。

六、宣讲员九性。吕振爽认为,做一名合格的宣讲员,要具备九种素质:(一)是可看性,着装得体,端庄大方,线上演讲时环境要保持安静,背景整洁;体现对听众的尊敬,更体现对传统文化和祖先智慧的恭敬。(二)是流利性,在宣讲过程中,在地方演讲可以用方言宣讲;如果考虑听众的大众性和宣讲的有效性,希望大家注意自己普通话的水平和表达的流利程度。(三)是可听性,宣讲时要自信,表达方式要恰当,内容地有吸引力,语言要有逻辑性,声音要有抑扬顿挫。(四)是感人性,宣讲内容要很生动,就能感动人,因为传统文化有穿透力,能触动人的内心达到教育启迪心灵的效果;有的宣讲人通过个人亲身经历,讲述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悟,我们听后也很感动。(五)是专业性,讲传统文化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讲专业知识就要按行业专业技术标准讲,否则会出现原则性问题,甚至影响宣讲的质量。所以涉及到的理论观点要正确,技术操作要标准化。(六)是正向性,要把握方向正确性。宣讲的内容要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正能量;(七)是安全性,文化宣讲,是观念的修正,是方向的调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把握好选关键内容的正确性,问题会很大。不能信口开河,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观点、思想政治观点和法律法规。(八)是时间性,合格的宣讲人员要准时开始,更要能准时结束,能控制好时间长度,不能信马由缰。传统文化上讲准时守信。(九)是摄受性,传统文化讲宁心、守窍、念诵等方法,都是起到调神的目的,所以好的宣讲者,要能尽量影响更多的人,能够观察现场听众的质量,随时调整内容、声音、姿势等,来吸引听众的主意。

七、传统文化宣讲,要把握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善、爱、和。把握住无有相生的规律。我们现在的学术探讨更多是以有论有,这是不完备的,容易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迷思当中。要从无论有才是把握住了根本,在传统文化宣讲过程中就是要把握好初发心,也叫始发心。要从心底升起善良、博爱、和美的感受,通过语言、图片、文字、动作等媒介,载着文化的精髓,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到每个听众的内心。所以在讲课前,要做好自己心理建设很关键。

善是核心,关于善文化,我们国家在传统文化当中经常提到,善知识、善人、上善之人等说法,何为其善?说法各有不同。我读过外国学者写的《关于善的研究》提到五个环节,我个人认为很重要,和我们传统文化宣讲也密切相关,所以就拿出来和大家共享。发自内心、表达方式、结果好、对方乐于接受、能经受住考验。

八、我们在宣讲文化,也要注意学习文化,创建团队文化,形成华夏中心的独特团队文化,主动融入团队文化当中,这样才有利于团队稳固、挖掘每个人潜力、提高团队的生命力、助力事业良性发展、正向影响更多的人、给更多人带来精神和方法的生命助力、提高更多人的生命质量

宣讲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对个人和听众负责,具体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中适度调整,课后总结提升。

九、文化的价值:文化是力量的源泉,影响人的内心。

十、文化对人的影响状态:文化影响人最好的状态是润物细无声,那就不是一蹴而就,要应时、应景用恰当的方式来影响人,信定持以恒,变化和收获自在其中。

十一、关于道与术。很多人更关注方法,不是方法不重要,但有文化支撑的方法才最有力量。所以这次有很多选手有其独特的方法,可能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把理论和文化建设充分表达出来,建议在今后的宣讲中,根据实践内容,但在理论和文化建设上还要花点功夫,这样才能做到整体优势。

十二、文化的源头是一家,希望我们有同根同源的观念。界别心太重提醒您站的高度还不够。

       最后他说:虽然强调宣讲要注意逻辑,忽然间发现我是做了一篇流水账,主要思路是随着回顾宣讲遴选的过程想到的问题和大家做个交流,这是个善念,期望大家能享受这个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传统文化的学习讲根基,我深知自己的德根浅薄,功夫不到,悟性不高,难免有很多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更希望在以后传统文化宣讲的道路上与大家携手前行,让我们共赴这场幸福之约,为个人、家庭、社会的和谐幸福助力加油!



华夏中心副主任、宣讲团常务副团长李文涛作了题为《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践行者的心得体会》的演讲。他以一位有30多年传统文化学习践行者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先后分享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起、文化、体系、传承实践和使命五个方面的内容。以朴实细微的方式呈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极大的增强了大家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华夏中心副主任、宣讲团常务副团长郑志国作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的演讲。他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董仲舒和三纲五常;三是宣传内容引用圣贤语句问题。他说,我是八十年代开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要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从宏观上讲,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从古至今,大家都知道世界各地的各个体系,只有我们中华文明体系没有间断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创造也没有间断过,是一个整体,自古以来至辛亥革命民国成立时止,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的文明结晶在文明文化方向上的体现,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整体上、延续了上万年至少五千年有文字表现形式的精神财富,财富不应用好坏来判定,只宜判定对其运用的好坏对错,以及运用者的好坏善恶。我们常说的精华糟粕之分,要分各个时代对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时代运用、利益集团取舍、发挥改造。糟粕是各个封建时代所运用取舍改装了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整体本身。本身真身是精神财富,糟粕只在各时代朝代化身之中。这个认识,以下面的学术研究为证。

郑志国说,从理论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三个存在的主要形式。一是存在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人们把这思想传承一代又一代传承,每一代都保存到了脑袋里,它没有形成文字形式,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甚至发挥的作用比文字和其它形式都要强。二是存在各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生产生活物品之中。三是存在于文字书籍之中。三者同源同大,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存在形式,分开,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学习研究的方式方法合理,都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为了学习研究方便,现在就从文字书籍的方面研究。

郑志国表示,在中华远古就有好多文明,好多的文化知识,只是后来没有宣传介绍。所以我们一般把它分成春秋战国以前的文化典籍、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典籍和春秋战国以后的文化典籍这三个部分。我写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有三大时期文字书籍列表图示,朋友们想看,可以找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要电子版。




郑志国认为,中国的所有老百姓基本上都有一文化知识,老百姓都知道的五个名词概念,它们的内涵合起来,基本上就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主要部分:第一个叫三教九流。第二个,四书五经。第三个叫经史子集,这是文化典籍常用的,经史子集。有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类。第四,士农工商,就是四民各民有各民的文化书籍。第五,就是炎黄子孙,就是我们国家人民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区别,炎黄二字也代表华夏文化,炎有炎的文化,黄有黄的文化。

郑志国还说,中国从三皇五帝至封建社会结束,有着5000年间的传统思想文化。核心典籍有:如《易经》、《书经》、《诗经》、《理经》、《春秋》、《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佛经》、《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国语》、《楚辞》、《史记》、《李太白集》《杜甫诗集》等等。还有许多,可看我文章总结。

大家看了我的《概论》后,就自然明白了,这些文化典籍,都是圣贤往作,哪有什么坏的不好的?财富是不好的吗?只有用财富干坏事的,才是不好的。

郑志国讲的第二个问题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董仲舒和“三纲五常”。郑志国说,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研究《春秋经》_公羊传流派的儒家学者,上《天人三策》,提出天_帝王_人间众人三者感应循环的社会治理理论。理论被汉武帝采用了,但到底谁代表天意、谁解释天变事件的寓义,在与汉武帝争学术话语权、神权代言人时,董仲舒被汉武帝搞成丑角、全朝堂公认的下愚之人。总之,董仲舒从整个封建时代来看,是一流学者,有著作《春秋繁露》,有品行,有对封建时代唐朝以前有稳定作用的三纲五常理论建树,他本人也没依靠名声、才学做不好的事。是个儒家学派的贤人,品位高于后世的儒家学人。思想家唯心主义天人感应大一统孔子阴阳五行说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重要儒家理论。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三纲五常从整个封建时代全程来看,主要对稳定小农自然经济时代的农耕社会主体内部关系有积极意义。但三纲本身有成立的条件:君为臣纲,君臣必须都是为全社会管理服务为条件。夫为妻纲,夫妻关系必须延续原始时代以来的姊妹兄弟人身平等关系,介入商业主奴买卖关系后则成悖论。父为子纲,四民固定,不跨转为条件。三纲五常是适合自耕农社会内部的,唐朝以前,华夏族汉族占神州世界文明比重绝对优势,三纲五常对神州全中国有益。唐以后边缘诸族所占文明渐多,三纲:君为臣纲,解决不了中央帝王与诸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只有争斗,外争必内乱,中国全域陷入动荡无止。夫为妻纲,宋以后商业文化经济发展,事实上普遍存在着妻妾买卖,本是兄弟姊妹关系的夫妻,悖理产生了,妻把夫当兄弟,夫把妻当奴隶,如杜十娘故事。父为子纲也限制四民跨类。三纲渐成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桎梏。



(撰稿:彭汝雄  华夏中心 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