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兴之基:西南地区民间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课题名称:复兴之基--西南地区民间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课题批准号:FX2021021
组 长:刘珉甬
常务副组长:罗远才
副组长:李时昌、宋贵能、张华安、谢林林、庄元勋 课题组成员:王平春、段素群、陈志和、付满玲、郭辉梦、彭贵英、甘仲霖、王利、杨启元、李沛金、左建平、袁婉丽、淦吉银、吴贵阳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 1.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这是目前民间中医药行业发展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目前在研究中医药行业发展中专家学者讨论和研究最多的话题。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执业医师法》,让很多有专长的民间中医因自身的年龄、学历、职称、研究成果等问题,无权或无法参加考试而成为“无证行医”或“非法行医”者。于是,有的被迫放弃行医,有的无奈流落海外,有的任由中医技法年久失传。 (1)民间中医药传承难 由于没有政策的支持,一些有特长或者秘方的老中医无法合法行医,因此生存与发展问题就成了民间中医的一个最大瓶颈。老中医无法正常合法行医,相关老中医的后人或者徒弟等相关继承人因为社会的生存问题,无法继续从事中医药行业。大量宝贵的中医知识将随着这些年事已高、无人重视的民间中医的相继过世而一去不复返。 (2)缺乏系统理论支撑与标准体系 民间中医的发展主要靠民间老中医的经验传承,许多秘方既没有理论依据,也没有经过多次的临床测试,因此每个中医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以及领悟,最终导致秘方的科学性很难考证,也将会导致一定的医疗事故。如何形成一套系统的中医药理基础理论,实现中医各流派的殊路同归,是解决中医科学化的一个大前提。同时,同样一个秘方,也有可能因为病人的特殊情况、药方的配方比例、药材的药效以及服用方法等都会有差别。因此在中医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各中医流派各自为阵 民间中医和体制内的中医是中医界分为的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之间往往合作不多,相互之间交流较少,甚至还会出现敌对。同时民间中医之间由于流派不一,也会出现很多学术分歧,各自为阵,很难发挥中医的集体智慧和优势,彼此之间也很难通过交流相互提高,这样最终对于病人的治疗没有好处,也对中医的推广造成制约,缺乏联合攻关的合作机制,更无研究成果可以转化。 (4)中医从业人员缺乏经验,没有提升路径 由于中医流派之间缺乏合作,除了体制内的中医医院有师徒机制可以传承以外,民间中医的从业人员除了自己的师傅以外,很难有其他途径进行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与能力提升。民间中医的医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很多从事中医的年轻医生更是无法甄别与选择,中医著作也是缺乏系统与针对性,因此如何打造一所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的培训学校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5)中西医有机结合困难重重 中医与西医之间长期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与冲突,各自站在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中去看待问题,中医与西医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这都是需要对对方领域的了解与掌握之后才能更好地结合,因此目前有很多中医药也是和西医相结合的中西结合医院。反观我们中医也需要结合现代西医的检测结果及治疗方案,相互进行补充,制定出适合例如各类癌症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中西医结合的最大作用。 (6)缺乏中医文化宣传推广 中医只有在现有的中医院里,才有相关的中医养生方面的知识文化宣传与文化普及,民间中医由于规模实力,很难去做中医文化的宣传推广,也很难有自己对于中医认知和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因此民间中医除了口碑相传以外,无法进行中医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大大制约了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7)缺乏联盟平台进行规范管理与引导 民间中医较为零散,也缺乏一个组织或者平台进行规范管理和交流,这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需要平台加强对民间中医的规范管理,搜集民间中医的主要流派及典型医案,为民间中医进行资源整合与宣传,实现中医研究成果转化,规范民间中医培训体系,为振兴民间中医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2.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1)建立泸州民间中医药联盟(刘珉甬、淦吉银、罗远才负责)
通过联盟的建立,建立泸州民间中医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途径,为政府出台中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通过联盟组织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民间中医药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维护联盟成员的权益,为联盟会员提供中医药方面的培训、交流、咨询、技术成果转让等服务。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针对中医执业资格,努力协调推进三名以上名老中医的推荐以及对申请人独自治疗的病案审定,让更多多年从事中医工作,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合法化。 (2)编写泸州民间中医医案、科普读物整理(陈志和、宋贵能、刘加平、吴贵阳负责) 民间医案、医话丶流派以及民间中医技能,为民间中医申遗打下基础。通过对于泸州民间中医流派的走访与资料收集,整理出泸州民间中医医案精华,给予将中医智慧进行传承,集中中医智慧,让大家学习成长与交流。组织编写趣味性、故事性、实用性、权威性的中医药科普读物,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宣传力度,综合各类发展平台,全面加强病人对中医的认识,让更多病人通过中医进行养生和治疗。 (3)推进中药材生态化种植与中医论坛建设(李时昌、宋贵能、谢林林、张华安、李沛金负责) 推广道地药材和原生境药材种植,确保中药质量,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及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稳定的院内制剂。开展泸州中医学术论坛,邀请优秀民间老中医分享多年临床经验,开展中医学术研讨,组织针对年轻中医的再培训工作,形成有系统有特色的中医体体系,开展民间名中医评选,开展师徒制进行中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加强对中医药的市场开发,特别是中医院产品、功能性食用等产品的产品研发与市场投放,将中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4)推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发展(王利、王平春、庄元勋负责) 泸州民间优秀中医众多,都各自为阵,通过民间中医联盟,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将民间中医智慧去帮扶泸州各区县偏远乡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帮扶和培养更多的基层诊所全科中医;探讨中医传承激励机制,发扬中医药传承,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为中医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并结合偏远地方的区域土壤环境特征,发挥民间中医药人才优势,开展原生境道地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3.研究的重点、难点 (1)研究的重点
泸州民间中医联盟的建立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要得到泸州民间中医人士的认同,平台的成果搭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通过平台才能解决职业准入制度建立、编写泸州民间中医医案、科普读物、建立中药市场与中医论坛。因此联盟平台的搭建是课题的重点和先决条件。 (2)研究的难点 而在推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召集泸州民间优秀中医,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将民间中医智慧去帮扶泸州各区县偏远乡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帮扶和培养更多的基层诊所全科中医是研究的难点。民间中医的动员与人员组成结构、基础医疗机构的需求、组织机构的人员构成以及最终如何能够进行常态化的市场运营,运营模式的探索是研究的难点。 (3)研究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泸州民间中医药的基本情况,除了探索民间中医的执业问题以外,还寻求泸州地区民间中医如何规范进行管理,如何弘扬民间中医文化,聚焦民间中医智慧,通过建立泸州民间中医联盟,将民间中医、传统秘方、学术交流与传承、中医文化普及、中医巡诊等内容相结合,最终发挥泸州民间中医的集体智慧,将助力与推动泸州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的发展,解决偏远贫穷地区的医疗问题,助推乡村振兴与发展。课题组将通过联盟的建立,聚集中国地区主要的民间中医,通过走访、会议交流、学术研讨、中医讲坛等方式加强民间中医之间的交流与传承,最终建立泸州民间中医联盟,编写出《泸州民间中医药医案》、围绕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成果研发出中医药(功能性)产品,进行市场运作。最终将民间中医智慧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其中医市场价值,推动整个医疗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