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师益友李铁城作者:鄂明尔
“我在齐齐哈尔这片黑土地上度过了人生重要的青年时代与壮年时代,那里是我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人在患难中最容易交结一些真正的朋友,鄂明尔就是其中之一。我与他的关系可以说是亦师亦友,我们曾是一个学校的同事,我的年龄又大于他,在文学方面或多或少对他有些影响也是可能的。” 这是中原文化名人李铁城先生在我的文集《联海拾贝》序言中写下的一段话。
我们相识于忧患之中,友谊非寻常可比。 那是七十年代初,我刚19岁,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十一中学当代课教师。我们同在语文组,又住在一个寝室。渐渐地知道,李老师是河南人,1954年,18的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与全国各地的青年一同来到黑龙江省支边,他被分配到了齐齐哈尔一所中学任教。不料1957年“整风运动”,因一次大胆的发言,被打成“右派”,送到劳改农场改造,当了近二十年的牧马人,前两年才回到学校。他36岁,一表人才,却独身一人,是书籍伴他度人生啊!他学识渊博,诗书画具佳,远近闻名。他为人善良,非常关怀我,指导我读书学习,名副其实地成为我的老师。 我们在一起只一年,由于我父亲的“政治历史”问题,我们全家下放到农村。我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李老师。 在下乡劳动中,我一直得到李老师的关怀和帮助。他鼓励我学习,送我书籍。我在劳动之余读着他的“藏书”,感到非常愉快和充实。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我不再受家庭出身的限制,领到了准考证。我虽然下乡劳动了5年,但我从未间断学习,高考终于如愿以偿,顺利考取了师范学院。后来得知,我的高考作文答卷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作文,并编入高考辅导资料中。 第二年,李铁城老师“右派”平反,调回郑州,到省文联工作。分别时我们在嫩江岸畔合影留念。他送我一首诗,意味深长,《留别鄂明尔》: 卅载边庭月,凄凉一梦中。 幸留青山在,犹见夕阳红。 岂论师生宜,唯重手足情。 异日闻雁啼,应是故人声。 弹指一挥间,先生已逾古稀。当年东北牧马人,如今中原文化人;“南有魏明伦,北有李铁城”。 当我走进课堂,打开高中语文课本,给学生讲解李铁城的《祭炎帝文》时,感受是多么亲切和激动! 当我辅导高考写作,把李铁城的《新道德经》作为典范学习时,对其博大精深和精辟警世惊叹不已! 当我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上得知李铁城先生撰写的《轩辕黄帝之碑》《孔子之碑》等传世之作落成揭幕时,我对先生“撰写民族之魂”充满了崇高的敬意! 著名评论家孙荪说:“为古圣先贤撰写碑文是铁城碑文写作的荦荦大端。敢于担当此任者历来非通人大才而不可,铁城先生不唯有大勇气,确有非同一般的眼光、胸襟、学问和文字功力,这于其中每一件作品都可见出。” 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的徐光春看了李铁城撰写的碑文后称赞说:“河南大有人才啊!” 2006年3月31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省委书记徐光春朗声颂读由李铁城为大典起草的《拜祖文》:“具茨巍巍,溱洧泱泱。轩辕之丘,天降轩皇。圣明睿智,光耀朝阳……”,这黄钟大吕之声在全球炎黄子孙耳边回荡。 多年来,我一直受到李铁城先生的培养和熏陶。为不辜负先生的鼓励和期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先生的感召下,我也“艺海拾贝”,探骊寻珠,拙笔勤耕,在海内外诗文大奖赛中屡获殊荣:北京中华世纪坛新春征联第一名、黄鹤楼诗词大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播出专访。 李铁城,永远在我身边的良师益友! 心念旧恩,情系中原;赠先生一副嵌名联,表达我的思念和敬重之情: 铁肩道义,妙手文章,碑祭炎黄扶大雅; 骏马秋风,龙沙晓月,诗随云鹤落边城。 (李铁城,诗人、作家、书画家,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曾出版《新道德经》《李铁城诗文选》,撰文并书写了大量的重要碑碣,有《轩辕黄帝之碑》《孔子之碑》《郑氏三公碑》《梁山伯祝英台之碑》《嵩阳书院将军柏诗碑》等。)
鄂明尔:达斡尔族,齐齐哈尔市人,现居哈尔滨市。现任中管院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华夏文化讲师团执行团长,中管院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中管院复兴之基课题研究组织委员会学术带头人、诗词楹联导师、终身学术顾问、全民健康促进工程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大学客座教授。曾担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龙江讲坛主讲嘉宾、《黑龙江联坛》副主编等职。 鄂明尔热衷弘扬传统文化,在海内外诗词楹联大赛中获奖多次,曾荣获黄鹤楼诗词大赛一等奖 、北京中华世纪坛新春征联第一名,荣获黑龙江省第五届、第六届文艺奖。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访谈。省市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曾多次报导 。在龙江讲坛主讲诗词、楹联等专题 。诗作《骆驼》《敖包之夜》等入编大学教材。有《联海拾贝》《行旅笳声》作品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