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如何振兴中医

一、明确中医与科学和西医的关系,找到中医的发展方向

要振兴中医,首先要明白中医的路该怎么走,要找准方向,否则,走得越远,离目标越远。中医要发展,中医要现代化,必须首先要理顺中医与科学的关系。

按现在科学的定义,能纳入科学试验验证的、结果可以重复的、可以被证伪的、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的,才是科学。

那么,中医可不可以接纳科学的研究内容呢?答案是可以的。反之,科学可不可以研究中医呢?也可以,但是在不完全了解中医之前,无法评判中医。

以还原论为指导的科学,现在的科技水平,对自然界、人与动物、植物和自然药物等,能够进行研究和测知的只是其中的小部份。作为中医已被长期应用的理论、方法、处方、药物以及经络、针灸等,现代科学还大部分都无法将它们纳入试验观察范围。科学主义者妄图以现代科学已知的内容去解释或定义中医的种种内容自然是徒劳和错误的,以不能检验中医而否定中医则是无知的。科学可以慢慢去了解中医,但中医按自身规律前进的步伐却不能停止!科学的研究成果,科学的统计、分析、归纳、演译等方法也可以为中医所用。

以试验观察方法和还原论的认知方法被称为科学;所以,有必要将与之相对的,中国传统的内证外察法和整体观系统论的认知方法进行命名,名正才能言顺。内证外察法和整体观系统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它追寻的是道,道是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各行各业、各种事物皆有其道,如天道、人道、医道、茶道、商道、师道、父道、子道等,道之学,天上地下无所不包。所以,可将内证外察法和整体观系统论的方法和理论名之为“道学”。儒家、佛家、道家本质相同,亦属于“道学”范畴。关于内证法在前面的“什么是中医”的篇章里已说清楚,此不重复。

以道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学自然叫道医。现在的中医是道医的传承,缺少自己的内证,所以叫道医名不符实,还是继续称为中医就好,可以区别于西医就行。

有人会问,你说的道学既属大道之学,那与科学是什么关系?难道科学不在大道之内,而在大道之外吗?非也!科学亦不离道学之范畴,她也是探索道的一种方式,属于外察之法。外察不离人之感官,不离观察、统计、分析、归纳、演绎等法,科学亦如此。由此可见,科学及试验观察方法,亦属于道学之外察法,是道学的分支之一,是探索形而下的物理变化的方法和结果。中医是道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学,包括了内证和外察的经验和结果,包括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道。所谓形而上之道是指人用精神内证所得知的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形而下之道是指人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观(探)察所得知的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所以,用科学验证中医,相当于用局部去测量整体,行不通,更别说去否定了。但中医则可以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接受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作为自己外察证道的帮助,探索形而下的医道。

由此可知,中西医同属于医道,西医作为科学的应用学科,属于形而下的医学;中医是道学的应用,是包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医学。中医可以包容西医,是整体包容局部的关系;西医不能包容中医,是局部无法周延整体,所以,西医在没有认清这种关系之时,无法理解中医和排斥中医就不奇怪了。西医作为医学的一部分,其研究成果必须纳入整体之中进行考察、进行评价,对整体系统有益的技术和成果,才能成为医道的一部分。

中医的形而上之道,已通过至人和圣人完成,并通过《黄帝内经》传承下来,为万世之准则,无需更改。后人可以之为标准指导自己的医学行为,也可以之为标准,印证自己的内证经验。《黄帝内经》中也有部分形而下之学,可以更改和完善。所以《黄帝内经》也并非全部不能改动。所以,现代中医的进步方向是:在中医“道”(本质和规律)的指导下研究和发展术(技术和方法)。科学研究与中医不相违背,但要用科学研究促进中医发展,就必须按照中医的道,即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来进行。未来人类医学的发展方向将是中西医的融合,将西医纳入医道正途,形成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形而上与形而下完美结合的新医学。

二、中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第一是要拨乱反正,不再走以西药研究方式研究中药的路子。

要认识到中药的作用体现在辨证用药上、体现在它在配方的结构上,单味中药材离开中医的理论指导,则不是中药。所以,研究单味中药的成分、作用和提纯等,属方向性错误。(如龙骨、浮小麦)

第二是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保证中药材的药性和质量,放在中药的种植、加工技术和标准的研究上。

在满足中药材质量的同时,改变中药傻、大、黑、粗的形象。把方便配制、方便服用与使用、方便携带、方便贮存、减毒增效等方面,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作好道地药材的规划与发展的同时,进行中药材种植适应性研究,实现中药材的异地种植,以满足中药未来世界大市场的需要。

三、中医诊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一是建立各种疾病的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这是中医发展必须研究的首要任务!评价医学好不好的标准是疗效,西医一直回避这个问题,把治疗的评价目标引到了人体生理指标和症状的控制和好转上面去了。现今的中医也不知不觉的照搬,这是中医西化,失去自我的严重结果。中医疗效根本上是以人体系统的恢复情况和证候群的消失为衡量依据,但一直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可以借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理异常指标及占位性指标等与整体疗效的关系,使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体系与时俱进,更具可视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是研究方证对应,发掘疾病治疗的最佳中药和针灸处方。

中医真正治疗的对象是证候,治疗的真正工具是处方,即使是单味药,经过辨证后使用,就成了处方而不再是独立的药,如独参汤。中医研究的中心不是每一味中药,而是治病的药方。(此处暂不讨论针灸)。原则上一种病有多个证型,中医针对每一个证型会有多个治疗处方,各家各派的处方各有不同。有必要进行检验和鉴别,研究对证治疗的最佳处方。研究的方法是临床对比试验,满足科学试验随机双盲原则,但观察、统计、分析和总结等必须按照中医的疗效评价标准来进行。

第三是加强以中医为主导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从原理上,中医是包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宏观系统性的医道,对西医形而下的微观还原性的医道具有包容性。所以,以中医为主导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方面:首先要进行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找到结合方式和途径。其次要对中医和西医针对各种的治疗,进行以疗效为标准的评估,弄清楚中西医各自在各病种治疗上的优劣和长短,找到各自的发展与完善的方向。再次是根据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展开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临床研究,促进人类医道的整体进步。

四、中医人才培养的方向

这一点在科技部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组《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的文章提出了比较全面而切实的意见,在此作原文引用:

解决中医药人才问题,最根本办法是真正按中医药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

首先,必须办真正的中医药院校。招生考试,应有严格的古汉语等传统文化知识要求;课程设置,以中医理论和经典为主;临床培训,以望闻问切技能的掌握为主;研究生深造,当以深研中医经典名著,继承和熟练掌握某方面中医传统技能为主。只有如此,学生毕业时,才具有真正的中医思维,掌握真正的中医技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师。

其次,将传统中医药教育与“中西医结合”教育基本分开。

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医学模式,中医和西医均有成熟、系统的教育方式与经验,“中西医结合”则尚待探索。中医教育应是独立的,应与西医教育基本分开,也应与“中西医结合” 教育分开。后者既可建立专门院校,也可作为中医、西医院校附属的独立科系。

第三,加大中医药院校投资建设。

从中医药学校到大学,再到综合大学的中医院系,都要逐步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要在中医院校普遍开办附属中医小学、中学,让部分青少年从小就接受中医药理念熏陶,从娃娃抓起。

第四,承认师徒传承培养方式。

要研究传统中医特殊成才规律,结合现代执业医师资格要求,制定专门的资格认定和执业监督办法,使有真本事的民间中医公开化、正常化、合法化。同时,整顿和规范民间中医市场,依法打击各种鱼目混珠的江湖骗子。

第五,对中青年中医师进行经典温课活动。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实施四大经典温课活动,再教育了不少中医,明显提高了临床水平,他们在抗击SARS中发挥了中坚作用。这一经验应当加以推广。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改革中医药教育体制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中医药师资格审查制度,增加财政对中医药教育的投入,为造就千百万中医药人才创造体制和物质条件。

五、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模式

首先要弄清楚中医医疗机构要治疗的对象是谁!

通过前面对中医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医疾病的范畴是:人体系统出现了异常的变化和不良的症状反应。这个范围很广泛,包含了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在中医看来都是病人。对前来就医者,中医并不作明显的区分,他们全部都是中医的治疗对象。

西医对此有很大的不同,它们通过医学仪器和设备检查的结果,对照医学标准来判断就医者是否有病。达到和超过标准的诊断为有病;没达到标准而有不良症状的属亚健康。对前来就医者,检查有病的才属于西医的治疗对象,亚健康者不是。但西医是主流医学,对亚健康患者的就医要求不能置之不理,所以一般会采取安慰治疗、免疫压制、精神镇静等疗法,甚者会采取无病治病、扩大治疗范围的作法。在现今医疗市场化的时代,这种情况大量存在,给就医者造成的损害无可估量!

百度搜索: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健康人仅占人群总数的5%,被确诊患有各种疾病的,占人群总数的20%,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约占人群总数的75%。由此可见,中医治疗服务的对象占人口总数的95%,西医治疗服务的对象占人口总数的20%。说明中医能给更多的人提供健康服务。

其次,要保持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

中医的治疗方式以砭、针、炙、药为主,方法简便。治疗对象大部分为亚健康状态患者。所以,中医医疗机构不能模仿西医医院的模式。要对轻病、普通病、慢性病、急病、重病和危病等进行分流。中医并没有亚健康和病患的区分。对轻病、普通病和慢性病患者,交由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中医诊所和医馆治疗。中医医院只收治急、重、危症病人,要清楚的看到,在急、重、危症病人的治疗方面,中医现在不是强项,而且现在中医医院的治疗和抢救标准与操作规范基本是西医的内容,这个堡垒本难打破。但在“非典”和“新冠肺炎”抗疫期间,中医有机会介入危重病人的抢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经验、增强了信心、打出了声誉、开辟了道路、获得了介入危重病治疗的资格。此举意义重大!中医以此为基础,建立中医自己标准的真正的中医医院的机会大增。

现代中医医院的首要研究目标是:以诊治急、危、重症病人为对象,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点,挖掘和发挥前辈中医治疗经验,并西为中用,结合西医现代临床救治技术和经验,分别针对各个病种进行临床实验和研究,总结出一条中医的临床治疗路径和标准。其次是研究建立以疗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并研究医疗收费与疗效评价相结合的可能性。再次是在坚持中医特色和标准的基础上,引进使用西医人才和技术,探索建立以中医为主导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医院的道路。让医院回归人民医院的本色。

第三、中医诊所和中医馆要融治疗与养生保健为一体。

中医诊所和中医馆担负大部分轻病、普通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人数占中医就医者的绝大多数。中医未病先防、病从小治、已病防变、病愈防复的特点和优势,要在中医诊所和中医馆得到很好的体现。所以,中医诊所要融治疗与养生保健为一体、砭针灸药为一体,让患者的身心得到整体的治理和疏导。

第四、要规范和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养生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要体现。《内经》曰:上医治未病,是指身心双调,充养正气,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目的。所以,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作为医疗机构的补充是十分必须的。现代中医养生保健在国内已篷勃开展,机构众多,但鱼龙混杂。它的从业人员多是非专业人员。与中医诊所和中医馆在治病防病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更说不上是上医。所以,要在服务范围上作明确区分,以免鱼目混珠。原则上,养生保健机构不得开展中医针刺和中药处方治疗,二者专业性较强,经验和水平差,误治的可能性就较大。

第五、发挥中医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作用

按我国医疗体制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強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是必然的趋势。社区医疗机构最需要的是全科医生,善治慢性病和康复、理疗与保健的医生,这些都是中医的强项。所以,中医应该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发挥主导和主力的作用,扭转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会统计调查、上传下达、档案管理,不会看病的形象。


(复兴之基课题组副组长  叶乐夫 博士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