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五千多年之久,仍然充满生机。在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首先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九州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刘余莉传统文化十二讲》,作者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刘余莉教授。
在本书中,刘教授首先从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开始,破除对中华传统文化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断章取义的理解,以达到破邪显正、为传统文化正名的目的。她指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是教人安身立命的文化,是关乎每个人人生幸福的文化,绝非统治阶级愚昧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当我们真正深入经典的时候,可以发现,其实没有几句话是对被统治阶级的要求,更多的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告诉统治者要怎样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中华文化强调“上行下效”,统治者要求人民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人民做出好榜样。中华传统文化不但能够使个人幸福、家庭和睦,还可以使国家安定、世界和平,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刘余莉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而其中“孝亲尊师”则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根本救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认为,本书强调“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提出弘扬中华美德要从孝亲尊师做起,确实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刘余莉认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最大的特色在于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在今天,要复兴传统文化,必须要重视道德教育。如果忽视了道德教育,会有三个问题不能解决:第一是难以防患于未然,第二是“民免而无耻”,第三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而道德教育却可以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当今如何推行道德教育,使其深入人心?刘余莉认为,首先,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构成的完整体系;其次,强调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并且通过各种制度建设保证推行;再次,重视教育者和领导者的率先垂范;最后,重点突出,培养每一个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 在本书中,刘余莉还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从传统文化与人生幸福、安身立命、心理调适、中国式管理、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为当今修身齐家、管理企业、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姚新中教授认为,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揭示出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只囿于专业学者的研究范围,也能惠及更广大的社会大众和非专业的读者。中国实学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王杰教授也说,这部书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至简”和“经世致用”的特点,可以很容易抓住传统文化的“实学”特征和当代价值。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朱红副教授说,刘余莉教授是一名研究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群书治要》的弘扬,特别强调不仅要搞“儒学”,更要真正“学儒”,即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儒家文化的教诲。据中华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副主任、剑桥大学博士聂菲璘介绍,本书一出版,曾在“当当网”文化类新书排行榜(24小时销量)多次排名第一位。在本书内容的基础上,刘教授还应邀在“学习强国”讲授了“传统文化十二讲”的学习讲座,受到听众好评。中央党校老教授任登第认为,这些讲座对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和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乃至天下和平等具有重要启示,充分显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以及当代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