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志奇:绵竹百岁传奇儒医周元邠
编者按:2018年1月16日,103岁高龄的道学高人,一代儒医周元邠驾鹤西去,让我们倍感痛心与惋惜。今刊发绵竹市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志奇先生撰写的文章,以此作为对周老先生的最好纪念。
周元邠先生
笔者和周元邠先生
周元邠,生于1915年旧历七月十五日,绵竹市传奇中医和道学高人。 ●无冕中医 经历坎坷 周元邠为何许人也?在绵竹本地许多人都不知道。似乎,他仅是一个平凡老人而已。既无医卫部门的从医信息,也未担任过任何公职,更没有所谓的任何职称。究其原因,那是他早在1965年文革初期就已年届六十,从西南公社卫生院退休。此后的文革十年,使他这个家庭成份为地主的人遭查抄、挨批斗,所有建国前后的各种学历文凭都被查抄收走。就这样,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就此被“洗白”!加之他居住在我市城乡结合部的偏僻之地,后来双眼几乎失明极少出门,因此,真正了解他的人少之又少。 ●结识周元邠 一世师生情 初识周老先生是在1985年的绵竹县政协会议室。当时,我被绵竹文史前辈、县政协副主席张容光推荐进入县政协文史委参加活动。那时的县政协文史委可谓群贤毕集,精英荟萃,其中就有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百岁儒医周元邠先生。谁知,从未见过面的周老竟对我说:“我认识你,我与你家可是世交了。”从此,我们便熟悉了起来。那时的文史委坚持每月一次例会学习,发掘收集文史资料。我在所有成员中年龄最小。因为每月的聚会,我有幸多次获得了向周老学习请教的机会,并因此成为他的“学生”。 在1985年第四辑《绵竹政协文史资料》上,周老发表了“李甸侯先生读书鹿堂山遗迹记”一文,首次对槐轩学传人李甸侯先生作了介绍。《槐轩学》是由四川清代集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儒学大师于一身的刘沅先生所创立。槐轩学不仅涵盖儒、释、道三教之精微,还兼习“岐黄真传,养生医道”之学。后来,他又在《文史资料》第五辑发表了《绵竹创办中国文学院始末》,这两篇文章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填补了绵竹国学传承研究中的空白,使我受益匪浅。2013年夏天,由北大赖和平博士组织的中华文化夏令营来到绵竹,声称其师傅周元邠让其找我了解绵竹地方文史情况。时隔28年,周老还记得我这个晚辈,令我十分感动。 ●学识精深 国医不辍 周老先生号述玄子,世居绵竹城内大东巷。父名周继德,曾经营大曲烧坊,买了不少田地。祖父周炳臣,字淮君,是前清秀才。 周先生的祖父在读书的同时,在四川著名中医师、江津人邓晋斋处学医。邓晋斋曾为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刘湘治过病,因此,闻名全川。 幼时的周元邠跟随祖父学习中医,奠定了中医基础。后来,又在成都著名针灸师姚天明处学习针灸。姚天明先生曾著有针灸专著,还曾在成都办过第一所针灸学校。周老先生的青年时期都是在刻苦学习传统中医中度过的。 到了27岁时,周元邠考入绵竹当年在全省唯一一个县办的“中国文学院”正科班。班上共有正科生60余人(学生都是从当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中录取的),学期三年,于1935年毕业。学习内容大多为经学和诸子百家史学诗词之类,与现在的大学中文系类似。 后来,周老先生又拜槐轩门人李甸候先生侄儿李增福先生为师,潜心学习《槐轩学》。周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不仅全面继承了槐轩文脉,同时,他还兼获槐轩岐黄真传。因而,周老先生的中医学养更增渊博。 新中国成立后,周老先生被安排在西南公社卫生所从事中医工作。文革时期,因为家庭成分原因,他被戴高帽、挂黑牌游街、批斗。他与儿子被下放到西南公社四大队(现醒狮村)务农。1965年周老从西南公社卫生院退休后,他就一直在家潜修默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中医学,直到百岁高龄,仍在家中为省内外群众诊脉处方。 ●妙手回春 技惊世人 几十年来,经周老先生治愈的各类疑难杂症者不计其数。据96岁高龄的王星儒老人回忆,当时,绵竹有一个叫田家炳的人得了直肠癌,被还在西南公社卫生院上班的周老先生用中药彻底治愈,为此,田家炳还专门送他木匾表示感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住郫县的青年学生赖和平生了病,体虚盗汗,身如水洗,他找到周元邠先生,周老用中药对其进行诊治,逐渐药到病除。后来,赖和平心悦诚服地拜周老先生为师。 王星儒的孙女王官玲向我讲述了自己在周元邠先生处治病的经历。她说,十多岁时她得了严重的过敏性哮喘,一家人跑遍了绵竹、德阳和川内的各大医院都没有治好。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全家人几近绝望。万般无奈,他们找到了周老先生。周老认真为王官玲诊断拿脉,有时要花一天时间才开出处方,她按方抓药服用,几年后病竟然痊愈了。 2004年,时任教育部国学教育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的张克宁先生被北京几家大医院确诊为耳腺癌后转为肺癌。张先生是一位对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有感情、有研究的学者。他曾在2010年给党中央写了“文化强国”的万言书,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与采纳。患病的张克宁经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顶级医生长达五六年的治疗后,病情也未见好转。经余思非(后文有述)女士介绍,2011年专程从北京来到绵竹找到周老先生看病。周老先生用中医中药为其调理,其病情逐渐得到好转。 绵竹已故《盲诗人曾启韩诗词遗稿》中载有《病愈赠周元邠》一诗:歧黄再见非新词,内篇外华亦过时。烂调陈腔限旧臼,细针刺绣添新丝。何如仁术数周子,更有文章比退之。信手捻来方数则,春阳送暖我先知。明珠盘内走铿锵,更似芝兰满处香。 仁与为怀遍救死,爱憎无别更抚伤。云情切切感周子,仁术澄澄比上桑。爱屋及乌扬古道,先生盛德好文章。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周老先生医术和文章的高度评价。曾启韩比周老先生小13岁,也是高度近视,故有爱屋及乌之句。 ●武汉行医 誉满江城 武汉市的余思非女士天资聪颖,29岁便在法国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被武汉大学聘为副教授。为了弘扬国学,她辞去在武汉大学的教职,特拜南怀瑾先生为师,专修国学,并与其兄在武汉创建了专门从事国学教育的“大方学堂”,亲任校长。如今,该校已有学生2000多名,这也是经教育部特批的不用全国统一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学校。 因为患有脾胃病,余思非女士经赖和平先生介绍,专程从武汉赶到绵竹。周老先生用传统中医为其诊治,使其逐渐恢复了健康。余思非女士将周老先生为其治病的录像传给南怀瑾先生,同时写信介绍了周老的一些情况。南怀瑾先生看后复信高度评价周老先生,并同意余思非女士和她7岁的儿子潘循忻向周老先生学习传统中医。为此,余思非女士和儿子在绵竹学习了整整一年。 2007年11月,时年92岁的周老先生向余思非女士提出希望一家人能到武汉住一段时间。余思非立即应允,将其一家接到武汉,因为地震家中房屋被毁,其一家在武汉住了三年。在武汉的三年中,周老先生为人看病无数。他医术精深、专治各种疑难杂症的名声在当地广为传播。至今,仍有不少的武汉市民在到处打听周老先生的行踪,寻其治病。2011年10月,周老先生决定离开武汉返回绵竹,用治病的钱重建了住房。 ●槐轩学者 躬行终生 近年来,由双流文旅局和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编辑的《槐轩概述》一书收录了四位名人的题词,分别是肖萐父(武汉大学教授)、刘大钧(山东大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周元邠。周老先生在该书的题词是:“阐三教之精微,辟群言之淆乱,开治平之先导,作后嗣之梯航”。同时,他还为该书撰写一联:“前型后法随时用,合理应情得众心”。 为何编者如此地重视周元邠先生?因为,槐轩学的传承者们都公认其是槐轩学第五代正宗传人。甚至,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应邀到美国进行文化交流时,也是以周老先生的名义向哈佛、耶鲁大学图书馆赠送槐轩学著作。 双流是槐轩学创立者、儒学大师刘沅的故乡,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主要以传承弘扬槐轩学为己任,该会主要负责人和重要学者均先后来到绵竹拜见过周元邠老先生。 前两年,已近百岁的周元邠老先生还发起广收博采槐轩文化有关著述倡议。在他不遗余力地指导下,已经系统编印了《槐荫家训》、《槐荫拾语》、《槐云语录》、《槐荫克己录》、《槐轩杂箸外编》、《三圣句解》、《感应篇注释》上下册,等共八大册国学丛书。此外,周老先生还为绵竹城隍庙、白云寺、严仙观等不少名胜古迹撰写楹联。 周元邠先生默默地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年愈百岁尚尽己之力,堪为吾辈之楷模。 “儒释道医君合璧,百岁济世代珍稀。标本有法皆仁术,乔松劲健人共期”。原绵竹中学已故副校长滕耀霖为周老先生的赠联,就是对周老人生的概括和世人的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