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徐坤

      当前,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加快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改革之变覆盖面广,重中之重是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系统观念,在新旧理念转变、虚实空间转换、师生角色转型、内外资源转接中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深度融合,以高等教育之力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教育理念向新而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教育改革的活力源泉是理念的变革。应对新的教育改革之变,高校要把握好“新”与“旧”的关系,坚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在理念转变中激发活力。主动利用智能技术进行供给侧的改革,以更加紧迫的意识来认识和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转理念、转模式、转手段”的思想共识和实践共识。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工具属性,推动“传道、授业、解惑”传统教育理念向“悟道、精业、启惑”新理念转变,促进“知识传递、技能习得、问题解答”的传统教育过程向“意义建构、能力精进、问题发现”的高阶教育实践演进。
  育人场景向新而变。随着新兴技术加速融入教育领域,教育将成为融合传统物理空间、新兴数字空间和广阔社会空间为一体的虚实结合场景,形成更加多样的教学与实践空间。应对新的教育改革之变,高校要把握好“虚”与“实”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价值驱动”,在空间转换中增强动力。高度重视多样化、沉浸式教学空间建设,既要以“实”促“虚”,推动更多传统教学资源向线上走、向网上聚,打造分类集成、开放共享的数字教学资源体系;又要以“虚”补“实”,发挥虚拟技术在极限空间和特殊场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打造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知识学习与工程训练虚拟智能体工具,探索服务知识转化、提升科学研究效率的方法举措,深化产教科教融合。
  角色定位向新而变。“AI+教育”赋予了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权,将推动原有单一的“人—师”互动转变为“人—师—机”多维互动,形成教学环境更加开放、育人方式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生态。应对新的教育改革之变,高校要把握好“师”与“生”的关系,坚持“需求牵引、能力导向”,在角色转型中挖掘潜力。智能技术改变着知识的传播方式与传授能力,要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定位,重新认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例如,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共情能力等超越机器的核心竞争能力;如何助力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如何助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能力激发者”“情境创设者”转变;等等。唯有把握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教材、课程、实践、科研、平台等教育教学核心要素的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打造“人—师—机”共融的教育教学新生态。
  资源协同向新而变。教育数字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源开放共享,能够有效促进多元主体优势资源向教育端汇聚整合,快速形成支撑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体系化服务能力。应对新的教育改革之变,高校要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坚持“练好内功、内外兼备”,在资源转接中汇聚合力。积极通过校校、校企、校地等各方深入合作,切实将高校教育场景的开发与验证优势转化为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与能力优势,通过搭平台、建体系、筑生态,引导各方数据资源、模型资源、算力资源和应用资源等在教育端“开花结果”,打造支撑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开源生态,让更多教育数字化应用在对内实践中不断迭代完善,在对外辐射中形成示范效应,凝聚起校内校外、国内国外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协同力量。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