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雷锋精神 助推乡村振兴——在学习雷锋精神助推乡村振兴大会的讲话
任玉岭
在60年前的3月5日早上,我当时由天津到北京来出差,住在东四的华侨饭店。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听到了新闻广播讲,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了。 迄今60年,我亲历了学雷锋的风风雨雨。今天,习主席高度重视学雷锋,说明了雷锋精神富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认为,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优秀文化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结晶,包含了诚信、善行以及对党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和对工作、对事业的一丝不苟。他这种献身精神,螺丝钉意识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文化力量,是推动我们革命与建设的事业蓬勃发展的绝大动力。 今天我们的广大乡村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6.5亿吨粮食,8亿吨蔬菜,使中国人把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中,但是我们的广大农村、农业、农民的经营管理和生活水平同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解决好三农问题,搞好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光荣任务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使命。要完成这项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需要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撑,需要雷锋精神的更好弘扬。 要搞好乡村振兴,就一定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症结,只有针对性的,对三农发展中的症结精准施策,才能把乡村振兴搞的更好。 我是一个过来人,经历过封建社会、三座大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直至改革开放四十年。就我的亲身经历,我认为党和国家是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毛主席早在1956年就提出了发展农业的八字宪法,即水、土、肥、种、密、保、工、管。为了解决好水的问题,毛主席亲自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的劳动。为了植物保护,在南开大学杨石先校长研究出“敌白虫”农药时,毛主席亲自赶到南开大学到实验室去视察,我当时在南开读书,听说毛主席来了,就跑到那个实验室门口,毛主席出来后,还留下了同大家的合影照片。再就是改革开放后,朱镕基总理最后一个政府工作报告讲,过去的五年,我们一直是把三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的。2002年胡锦涛任总书记后,又特别强调了“把三农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再就是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推农业发展。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发出20个,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已有25年,这些事实表明,七十三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都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 另外,对三农出现的问题,中央也是十分重视听取民意,及时采取措施和进行改革与政策的制定的。我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兼国务院参事20年的时间里对此深有体会。 例如,我在2001年中共八十周年时,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作了一个“农民问题是中国一切问题的大问题”的大会发言,根据我的感受,认为农村发展缓慢主要是“取多予少”,加上财政支持的缺失和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造成农村发展资金严重不足。2003年出台了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支持农村发展并明确指出要“多予少取”,放活。又如2004年我应邀在政协常委会作了一个讲话,即“解决三农的三大战略十大突破”,其中有一突破就是取消农业税收,这一报告,人民政协报排好版要发表时,被撤了下来,说皇粮国税几千年,还没人说过可以不要的。但几经周折,2006年经中央批准,免除了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也是我那时候提出的,2003年温总理第一次同参事座谈,我第一个发言,就讲了教育的重要和免除义务教育学费的问题,提出用皇粮把义务教育养起来的建议,2005年义务教育免费出台。还有2003年朱镕基总理最后一个政府工作报告稿,在征求意见时,我发现,只有东部能发展出口农业,我认为出口农业最赚钱,应该在出口农业方面给中西部发展机会。我在参事室提完意见马上到政协常委会提意见,最后中央采纳了我的意见,总理报告写上了,东部发展高质农业,中部发展优质农业,西部发展特色农业,东中西部发展出口农业。以上一些事例充分表明了中央在推进三农发展方面是下了功夫的,是高度重视的。 那么,为什么三农问题一直没能很好解决呢?就我分析,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原因: ①知行不统一,在三农问题上顶层设计多,下面落实少,口号喊的多,具体做的少。正如习主席讲,对三农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顶层设计都会落空。过去20多年的努力,成效较低,这是关键的关键。 ②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一方面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抑制了农村发展。另方面中国农村条件差,发展难度大。一些粮食区开发三千年之久,人口多,土地少,可发展的空间没有。除了种粮,要发展其它产业一点土地都没有。再就是,很多人住在高山区,气候条件差,虽然有发展空间,但交通十分不便,无法使农村发展同市场对接。 ③改革开放后农村人才大量外流。任何事情都是靠人干起的,近几十年来,农村人口中有能力,年富力强的人都进城或是走向发达地区了。所以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被掏空,“三八”“六一”“九九”和“二五○”成了农村的主要支撑。 ④有钱才能赚钱,没有钱就难以发展。农村本来资金就少,再加上高层教育和优质医疗集中城市和发达地区,也造成农村仅有的资金又通过这两个管道大量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就成了无米之炊。 ⑤农村的组织形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合作发展是农业成功的重要途径,我国1953年就成立了农业合作社,55年发展为高级合作社,58年又人民公社化。因急于求成出了问题,使后来彻底否定了合作化道路。小岗村一家一户经营,包产到户的做法成了不可改变的真经。这直接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提升。 ⑥因资金投放的钓鱼政策,欠发达地区农民无力匹配资金,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农村道路缺乏硬化,种田缺乏灌溉条件,上下水甚至供电管路跟不上,也造成农村生活困难。 ⑦城市户籍政策不落实,特别是农民出身的大学生就业最多的大城市,因为教育改革限制,不能参加高考,使得很多在大城市出生的孩子不能在出生地读高中和大学,初中毕业后,必须回父母的原籍去就读。这给在大城市工作的农村走出的很多人带来了新的两地分居和生活艰难。除了应支付所在城市的房租,还要回老家租房,给他们生活带来较大困难。 正因如此,我们的城乡差从80年代的1.8,上升到九十年代末的2.4,到了2010年上升到1:3.3。世界劳工组织调查70个城乡差最大的国家,超过1:2的共有5个国家,中国位居第一。 我们广大农民为国家辛苦一辈子,我们的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国家的城市建设和工业进步,无一不渗透着农民的血和汗,中国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快速发展,靠的是农民和农业税。五六十年代,很多农民麦收后,绝大部分交给了国家,所谓的“糠菜半年粮,鸡屁股是银行”,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那时修的几万个水库,上百万公里的公路,农民工都是不取报酬的,是无私奉献的。但他们老了,月补贴普遍较低。我老家在农村,有几个过八十岁的堂兄弟,我每年过年给他们寄1000元,他们回电话,有一个四川籍嫂子,每一次都要喊“玉岭弟万岁”。这说明1000元对他们有多重要。 最新资料显示,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中国存款人均6.4万元,可是有5.2亿人存款为零。我认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和存款为零的人主要在农村。再就是广大百姓负债问题突出,这些负债人也多是由农村走入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他们很多人因为住在城市里负债严重,既不能支持家乡建设,也不能孝敬老人。形成了农民花费很大投入培养大学生,但孩子毕业了,却不能反哺农村的老人和父母的尴尬局面。 为此,我们在观察农村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时,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和通观城乡两方面的视野去分析农村的现实和农村的问题。 我们一些经济学家不了解中国农村,瞎出主意。十年前,就讲农民不会消费,不懂消费,大搞什么“电器产品下农村”,提出了宏伟的消费计划,声势甚是浩大。而到头来计划的一半都没完成。 现在一些学者又在喊推动消费,要动员大家花钱。在我看来,此前因新冠影响了餐饮、住宿、旅游,疫情过去了,不号召,该消费的一定会释放,但就广大农村而言,他们消费水平低,主要还是手中没有钱。我们虽然有人均6.4万元的存款,但因为贫富差距较大,财富的过分集中,既限制了广大百姓生活水准的提升,也严重消蚀了我们的市场购买力和经济活力。在我看来,要促进经济内循环更好发展,重要的还是要大力促进共同富裕,搞好乡村振兴,真正使中国的农民富起来,把接近半数实际远超过半数的农民和半农民购买力提上去,才是更大的发展动力。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应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的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毛泽东主席讲过,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乡村振兴要想做好,必须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需要在提高对乡村振兴认识的基础上,做好知行的相统一。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振兴的机构和部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发挥在党中央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做到在乡村振兴中齐心协力,坚决转变习主席批评的“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只说不练和口号多,行动少的老毛病。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姿态,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推进了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 二是要把用资金扶持乡村振兴摆到重要位置,并真正落到实处。从经济学角度讲“有钱才能赚钱”,无钱甚难发展。我22年前讲的农村问题是取多予少。今天要振兴乡村,必须加大给予力度,无论是政策、物质、人才、资金都要加大给予力度。就现实情况讲,加大资金的给予力度应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无论财政和金融都要切切实实的划定一定比例的资金额度用于乡村振兴,而且必须使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乡村振兴的顺利推进。相反,只搞无米之炊,到头来还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是要弘扬雷锋精神,壮大农村人才队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水平低了不行,规模小了也不行。乡村振兴作为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一项伟大工程,需要有千千万万的人才涌向农村。为了壮大农村人才队伍,除了出台政策激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发展和选派更多干部到农村任职外,还需要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通过降低招生标准以签订合同,实行哪来哪去的模式,培养更多乡土人才。 为了壮大农村人才队伍,还需要弘扬雷锋精神,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退休干部、退休军人、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工人回到农村,走进农村,关心和支持农村的发展。中国有2.7亿退休人员,60到70是人的第一生产力高潮,70到80是第二生产力高潮。如果都学习雷锋,有1/3的退休人员走进农村就会有5000万人才充实到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如果1个退休人员能在农村干5年,我们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大大提前。这里突出的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在动员退休人员到农村去的问题上,学习雷锋同志爱党、爱国、爱人民,助人为乐、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反对一些人员和机构功利主义,反对一些人借乡村振兴之机到农村去谋利、敛财,甚至是忽悠农民,趁机行骗。 四是大力推进农村各种产业的发展。除了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青海几省外,广大农村都面临人多地少的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仅靠耕地种粮,是很难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几个先富的农村典型,如华西村、横店村、南街村等都是产业发展致富的典型。致富农村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基础,为了致富农民,要千方百计发展农村产业,既要围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发展农村产业,也要利用可能的机会,提倡和支持无中生有的一些产业的发展,如服务、旅游、文化、智能产业等,用产业带动发展,用产业致富农民。 五是,改掉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搞好农业合作社或农民入股的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我在八十年代参与和负责引进“一村一品运动”和“公司+农户”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与农村组织形势时,走了很多国家,看了不少农村。总的看,无论是农民入股的公司组织,或是集体农庄,都是合作经济形式,合作经济提升了农业发展的管理水平、加工水平、科技水平、经营水平、效率水平和效益水平。我们的乡村振兴,可以保留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但必须改掉一家一户的经营,要大力兴办以承包土地和生产资料入股的农业合作社或公司制经营机构。以此推进农村与市场的对接,促进产业的创办和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科学化,集约化,赢得三农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效益。 六是,重视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应是乡村振兴始终遵循的方向。农村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但应结合需要和地方实际,首先引进和推广新种子,新管理和新技术。要在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方面狠下功夫,要重视园林化、观光化、生态化的发展。此外,还要特别关注农业经济数字化和数字与农业经济的相融合,要在数字经济特别是智能化发展的大潮中,紧跟时代,紧跟形势,决不能落伍和掉队。 当今形势复杂,风高浪急,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我们14亿人的紧密团结,更需要以习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此,乡村振兴也一定要做好两个确立,两个维护,通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去战胜千难万险,夺取乡村振兴的胜利。
(作者系浙江之江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首席顾问,原国务院参事,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