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漫谈中国诗歌(肖锋)

一、

中国诗歌的起源一般认为是《诗经》。《诗经》之前有《击壤歌》等古歌谣。

从《诗经》可以看出,诗歌是起源于古人的生产生活的,最古老的就是有节奏、无歌词的劳动号子,例如现在仍留存有的“抬工号子”,抬石头或轿子的人为了协调步伐节奏,一起喊出来的“一二一”“一二一”。可见,诗歌最初是起源于劳动的,且带有音乐性。《诗经》中的“风”就是朝廷乐官到民间采集的诗。这些诗有别于“雅”和“颂”等官方诗歌,因为它们与劳动生产紧密相连。

《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爱情、战争等被视为永恒的主题。至今我们还在大量使用《诗经》中的字、词,如“切磋”、“琢磨”、(未雨)“绸缪”、“式微”等。尤其是给孩子取名字,都爱到《诗经》里面去找,尤其是从“玉”的字。

孔子编《诗经》时曰:“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开篇《关雎》是最早写爱情的诗,传唱至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女子出嫁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要求出嫁的女子既要有桃花的美貌,还要有“宜其室家”的担当。需要注意的是《邶风.击鼓》里诞生了最出名的爱情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初它是书写战友之间的深情,不是写爱情的。这首是写战争的诗。《诗经》里写爱情的诗很多,如《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其中有首比较长的诗是《郑风.溱洧》,描写的是古代的上巳节,也是最古老的情人节,由官方督促男女趁着美好的春光,赶快去约会,不要浪费了青春好时光。还有表达相思的《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鹭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王风.黍离》是凭吊周王室的“黍离之悲”,也出了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读《诗经》你就会想:那些歌颂爱情、劳动、战争等题材的诗从来没有过时。现在读起来,仍然是那么优美!因为这些题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诗经》是现实主义的开篇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高峰。其“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影响中国诗歌上千年。

“唯楚是才,于斯为盛。”《诗经》辑录的是反映西周至春秋题材的诗。至战国时,楚国,就是今天湖北湖南一带,经过屈原、宋玉等诗人的不断推陈出新,又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那就是《楚辞》。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写得过于悲苦,令人难以卒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老渔翁唱得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屈原可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悲惨的一位大家。英雄见放,终跳汨罗江以殉国。不止屈原,中国古代诗人,凡属顶尖者都过得不尽如意,陶渊明隐居了;李白造反被流放后,溺水而亡;杜甫一生凄惨,到处奔波流离,连一间茅屋都被大风吹走;还有苏轼,因为两句话(“难以追陪新进,或可牧养小民”)差点被杀头,因为这两句话一生被贬之又贬,政治上他太天真幼稚了,一肚皮不合时宜;还有“词帝”南唐后主李煜,亡了国,临死前还不忘写下一首名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朝的李商隐得出“古来才命两相妨”的结论,现代作家格非更言说:“文学是失败者的事业。”这也许是从世俗追求来说的。本来诗歌就是用来抒情达意,歌颂生命,歌颂精神,歌颂信仰的,如陈寅恪说,是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跟俗世有时的确是两个世界。我觉得诗歌跟人间烟火味并不矛盾。比如晏殊仕途畅达,也写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名句。但除李白、苏轼等少数天才外,中国古典诗歌里、尤其是宋词里,确是“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说的“文章憎命达”嘛。

至于当代几位所谓的“诗人”,海子、顾城等,试图用汉语去表达西方诗歌里的意象,最终还是走不通,都自杀了。写诗写成疯子、杀人犯,很少人会同情。文字走极端,性格便极端,文如其人,不堪怜悯。 

二、 

《诗经》是美极,《离骚》是哀极。自此,中国古典诗歌开始漫长的流变,经历两汉魏晋南北朝,这一近1000年,都是为唐诗盛世的到来做了最长的铺垫。

汉朝以“赋”出名,诗是乐府诗,《古诗十九首》。就是在两汉期间,诗人发现了古汉语中的“五言诗”;直到魏晋曹丕《燕歌行》才开创了“七言诗”,至南朝,“七言”盛行,渐发现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兴格律,这一切都是为了五言、七言唐诗的盛行做铺垫。

这期间不得不提“三曹”和陶渊明,当然还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诗歌并不兴盛。“三曹”如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激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还有《观沧海》《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四言诗已有相当的气势。曹丕开启“七言诗”,还有曹植,他最著名的是《洛神赋》,此处略去。

陶渊明是“隐居”之首,被誉为“隐宗”。连苏轼都说自己:“只渊明,是前生”,千古第一文人也以陶渊明自比,可见其“隐宗”的地位。他写得最好的当然是《归去来兮辞》,但诗方面,我最欣赏他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诗看上去并不惊艳,但是却让读者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老子说的“见素抱朴”了。朴素到了极致,让人感到其人格越高远、越纯洁。“采菊东篱”自此成为众多诗人、乃至大众最向往的人生境界,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造的一个最优雅的意境之一。

南北朝民歌,南朝轻艳绮丽,委婉缠绵;北朝粗犷雄放,刚劲有力。北朝一首《敕勒歌》写进小学课本,传唱久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草原风景!自古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生活在寒冷的北方,跟中原的农耕文明相互缠斗,又相互融合,有些被中原击败,有些侵吞中原沃土,最后共同形成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多说几句。金庸的武侠小说基本上在写宋、元、明、清四代,为什么?因为宋抗金,灭于蒙古,汉文明第一次中断;明抗清,灭于满族,这是汉文明第二次中断。这是汉文明仅有的两次“灭国之耻”。抗金、抗蒙古、抗清,为了汉文明的复兴,必然有无数英雄生于乱世,挺身而出,行侠仗义,名垂青史。《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些行侠仗义者,《射雕》主要写儒家渐入道家,《笑傲江湖》主要写道家,《天龙八部》专门写佛家,总体来看,金庸写尽了儒、道、佛三家,中国的佛教也是道、佛相混而来,有些也与儒家想通。金庸把中国大量传统文化写进了现代小说。是上个世纪后半页中国通俗小说的巅峰。 

三、

经过近千年的演变,中国终于再次迎来了诗歌的高峰,那就是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的唐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一诗一序”堪称天才神童。“一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序”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可名垂青史!骆宾王也是天才神童,七岁写《咏鹅》,后随徐敬业起兵反武曌,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让武则天本人都赞其文采。多说几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其阴狠毒辣令人发指,其文治武功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业。一代文豪林语堂,用英文仅为中国几千年史上两个人写了传,一个是武则天,一个就是苏东坡。

武曌之后,盛唐到来,开元盛世,先后出李白、杜甫。李白的诗多是古诗,基本不讲格律音韵、字句长短,他是仅有的一位不被诗歌规则束缚而成其伟大的诗人。看《将进酒》,开篇就“惊天地、泣鬼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里根本就没有字数限制,没有押韵,没有平仄,但是确实是天才之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些句子真让人激动得热血沸腾!看《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古今传颂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贺知章初见李白诗时,直呼“谪仙人”,并用金龟换酒,一醉方休。从此李白名扬天下,,开启了伟大的浪漫主义的诗史。

李白大多写的七古诗。这些七古歌行体成就了唐代最伟大的三个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除了李白,杜甫也写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丹青引赠曹霸将军》。当然杜甫成就最高的还是格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长恨歌》皆是七古歌行体。可能是个人的偏爱,我喜欢李白胜过杜甫。因为李白一直在高歌蹈行,一直在青春热血,他是最自由的个体,是活在唐代的现代人。而杜甫虽被誉为“诗圣”“诗史”,且把格律体发挥到极致,但我读他的诗,总是感到一种深重的悲悯之气,远不如李白的诗“惊天地,泣鬼神”。后面还要讲到苏东坡,这也是一位“不协音律”、爱用七古的“词圣”。

格律、音韵这些,是中国古代诗歌自然演变的结果;到了宋词,格律、音韵讲究到了极致。中国的唐诗、宋词,尤其是宋词,可谓成也格律、败也格律。一种规则历经数百年建立起来了,讲格律的唐诗盛于一时;另一种规则更严的“词”又从中晚唐开始起步,至宋词又盛极一时。宋词至南宋后期,“词人追求用词典雅,考究音律,甚至以牺牲词意去迁就音律,词由此变成了文人手中的玩物,渐渐地走上绝路”(清.舒梦兰《白香词谱》)。基本公认的是,两宋之后再无诗词巅峰,名家大师难寻。至清代,格律诗词已经终结,再无人写诗能超越唐、宋,就像《诗经》《楚辞》一样,唐诗、宋词已经演变到了最后,成了历史,汉语言诗歌也在呼唤着另一种体裁演变出来。

这里已经讲到了后面一些内容。其实,讲格律也好,不讲格律也好,只要你写得好,就是好诗。想入格律就入格律,不想受到格律的束缚,就写五古、七古,尤其是七古歌行也曾经大放异彩、名篇尽出。

除了“大李杜”,唐朝还有一些风格各异的流派。如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名声极盛的“诗佛”全才王维;以孟浩然等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当然还有与白居易一起并称“元白”的元稹,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名句;“诗鬼”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让毛泽东写出对句“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有“小李杜”,尤其是李商隐,可称为“奇才”,——大家都说他写的诗是朦胧诗,但是我觉得他达到了诗歌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用“心”在写诗。如《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又如《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可能不通其意,但莫名的就觉得写得好。还有一首《安定城楼》出名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管怎么朦胧,怎么用典,总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奇好。 

四、

从中晚唐起,词逐渐成了诗歌的一种新体裁。从李白就开始写词《菩萨蛮》《忆秦娥》;晚唐温庭筠开“花间词”先风,《梦江南》写“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与其同名的韦庄、冯延已,皆属“花间词派”。直至“词帝”李煜,也多是写闺情、相思之苦。但已有大家风范。他写得著名的词不少,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不要忘了那首“断头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真正进入宋代,犹如诗进入唐朝,名家辈出,掀起又一个诗歌的高峰:“宋词”。

不得不说的柳永,开慢词先河,一首《雨霖铃》写别情千回百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谓“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柳永淹留在青楼闺房中,一如今天的刘德华,是当时的流行音乐之王。但是,他并未入苏轼之眼,更被李清照批评“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说他不入主流。

在苏轼横空出世之前,还有晏殊、晏几道父子,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祁一首《木兰花》写得极好:“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仁宗嘉佑二年的科举被后世赞为“千古第一榜”,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一批“牛人”上同一榜。“千古第一文人”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开挂文豪生涯。他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无一不精。苏诗博大宏阔,难以尽言,写进中小学课本的就有好几首,人人都背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偈语),“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但他稍晚一点写的词却独领风骚,开“豪放派”先河。即使是没上过大学的人对苏词都耳熟能详:《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悼亡词,窃以为古今中外属第一)《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等等。苏轼的创作高峰是在被贬黄州期间形成的,这里诞生了“赤壁三绝”(《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还有《定风波》《临江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同时还完成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可谓佳品迭出,一时多少豪情!可苏轼什么都懂,却偏偏不懂人情世故、政坛险恶,黄州贬后,又贬惠州、儋州,被流放蛮荒之地。可他偏偏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又在海南培养出第一个进士姜唐佐,开海南文风之先。有人说:“人生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他几乎穷极了当时北宋的所有时空,连东坡肉、羊蝎子这些美食都是他发明的。他为人“不合时宜”,却令王朝云不离不弃,甚至有位当代女作家,深情款款地写了一篇《来生嫁给苏东坡》,想来在网络上还搜得到。

说到苏轼的诗词,有一桩公案,就是李清照写的《词论》批评苏轼的词“不协音律”。实际上,苏轼是以文入诗,以诗入词,豪放旷达,不拘一格。看《念奴娇.赤壁怀古》,确实“不协音律”,但却成为他豪放派的代表作。苏轼是天才,天地万物皆可入其诗词,题材广阔,浩荡惊人。他不喜欢受音律束缚,尤其擅长七古。不协音律不能否定其在诗词界的地位。毛泽东的诗词有的也不协音律,也是天才之作。建国后,胡适在台湾挑毛泽东诗词平仄音韵,挑出很多不足之处;甚至将毛泽东诗词交给一代语言学家赵元任进一步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即使用湖南话发音来读,仍有瑕疵。这一考证传到毛泽东耳里,他只说了某个字词不能换。这就是所谓的“因韵害诗”:格律诗可以写得很优美,但严格讲平仄、音韵、对仗,遣词造句会受到很大的束缚,甚至连最初想表达的意思也没法表达了。不否认格律诗在唐以降的辉煌,但到南宋末年,格律也像其他体裁,逐渐没落了。语言文字始终处于不断演变中,发音体系也发生改变。如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后来“入”声消失了 ,改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跟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相对应了。现在,粤语等很多方言还保留着古代的“入”声,短促急发,听粤语歌曲,似乎比普通话唱得好些。在今四川乐山一带也保留了“入”声,乐山话听起来也很好听。

总的来说,格律是形式,诗意是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当一种形式不能服务于诗词表达,就意味着这种形式要逐渐衰退了。当唐诗、宋词写尽了所有题材和风格,后人的确难以超越了,新的体裁将慢慢酝酿而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这是宋词和唐诗的区别之处:宋词总是辗转百回、探微寻幽、精心雕琢,说尽但不说破,让读者跟着词作层层递进,细细琢磨体会。秦观写相思的《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婉约意境尽出。但苏轼的豪放词不在此列。当然,他也有《江城子.记梦》《蝶恋花.春景》等婉约词,也是一等一的好词。

   苏轼还有一门生黄庭坚,写诗称“苏黄”,书法进“宋四家”。他有两句名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引以为豪。

   此间还有音律大成的周邦彦,但周词音律精通,表达的题材却有限。

   迈过苏轼这座巅峰,就必须要讲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一代婉约派宗师。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只有不到一百首,但其中佳作甚多。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一剪梅》情景交融,隽永优雅,别出新裁,至今仍有谱曲歌之者。又如《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词是李清照前半生与赵明诚恩爱有加,生活幸福时写下的。至金灭北宋,赵明诚亡,李清照南渡奔波,无处可倚,竟胡乱与张汝舟再婚,岂料张汝舟仅图其文物收藏,见李清照已丢失大量文物,竟对李清照实施“家暴”。古代离婚只能由男方写一纸休书,女方不能自主。李清照忍无可忍,举报张汝舟营私舞弊等罪行,张被除名,李清照虽获准离婚,但依律判刑,后被营救获释。李清照这段不堪的经历引发了大量批评和非议。李清照晚年孤苦伶仃,虽高寿70余岁,但早无青春时的美好时光。一首《声声慢》写出无尽凄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开篇七叠字竟难以超越。足见其词宗功力。

李清照后,又有辛弃疾成为豪放派的代表,《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在今上饶寓居期间,也写了不少田园词。

南宋词人首推姜夔,尤其那首《扬州慢》写出了对宋王朝的“黍离之悲”;还有蒋捷《一剪梅》出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南宋诗人首推陆游,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其《示儿》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是诉说宋王朝的“黍离之悲”。 

五、 

南宋被蒙古所灭后,元朝到来,汉文化受到严重打击。元曲逐渐兴起。元、明都无诗词大家。至清之纳兰性德,已成式微。格律诗(近体诗)被总结起来,终于写到尽头。

“五四”后,白话文兴起,现代诗歌开始出现,但徐志摩等皆没成大家,中国诗歌前行之路还在慢慢探索。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文学掀起一股热潮,海子、顾城、北岛、西川等一批新诗人,全力冲击汉语言诗歌创作,结果以失败告终—他们深受西方文学影响,力图用现代汉语去描写西方意象、意境,这是语言思想错位的,是行不通的。

与此同时,港台流行歌曲传入大陆,掀起热潮。如果我们把宋词看做是文学和音乐两种艺术的紧密结合,那么当代流行歌曲的词作者,可否被称为“词人”?他们依谱填词,那些词作是否属于诗歌范畴?宋词的确是当年的流行歌曲,现代的流行歌曲也相当于彼时的“宋词”。以此来推论,著名词作者黄霑、林夕、罗大佑、方文山等,就是当代“诗歌”创作者。这样来看,流行音乐(词、曲、唱)写的歌词就是当代诗歌,词作者应就是当代诗人。如果这样算,80、90年代粤语黄金歌曲也催生了大批词人。最典型的是罗大佑,他写的歌词特别像、或者说本身就是现代诗。如《你的样子》: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

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谁敢说,这些歌词就不是唱出来的“诗”?

不要忘了诗歌的起源,起源于劳动和生产生活,有节奏和音乐性,反映的是爱情、战争、劳动等这些永恒的主题。当代的流行歌曲就是诗歌领域的“宋词”!

可以向黄霑、罗大佑、方文山这些词作者致敬,他们依曲填词,把文字和音乐两种艺术紧密结合,唱出了当代人的爱恨情仇。他们就是成功的词人。

若这样讲,中国的诗歌就不曾终断,而是以歌曲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是足以幸哉!


作者:肖锋   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暨复兴之基课题组高级研究员、华夏文化讲师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