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张启斌

           


        男,1963年生人,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累值制数系发明人,中国24节气太阳历发现者与挖掘整理第一人。现任中管院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暨复兴之基课题组高级研究员、学术带头人、历法学课题组组长。陕西老科协“历改委”准接班人。

一、学术经历:
       2005年,曾与徐光宪院士等著名学者同台竞技,参加北师大主办的中国首届信息科学交叉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发行论文集《信息科学交叉研究》(2006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人入选论文《累值制数理逻辑与物源数态信息之分析》。
        2018年8月出席北京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有5篇论文入选,并在国家会议中心做了五场报告,入选大会论文题目如下:(世界哲学大会官网可查询)
1、《试论国际度量衡大会第七个量纲》,第86分组:技术哲学
2、《“0”“ 1”非线性组合编码之研究》,第72分组:信息和数字文化哲学
3、《人类钟表需要一场革命——人类生物钟新说》,第90分组:生命科学哲学
4、《<管子>四时五行历之研究》,第9分组:中国哲学,I.先秦哲学
5、《中国二十四节气之科学性研究》,第83分组:科学哲学

       2019年,出席曲阜泰山学者论坛,发表论文《中国“新农历”初探》,荣获三等奖。《地方文化研究》双月刊,2019第六期,中国知网可查询。

       2020年初,参加阆中落下闳国际天文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让落下闳之光照亮全世界》,并做嘉宾发言。论文集待出版发行。

       2022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社隆重出版《中华平气法24节气:恒日万年历》。


二、研究方向:
        中国古象数学(01累值制数学)、天文历法(中国古恒气系统,中国古太阳历)

三、成果简介:
        中华太阳历(简介)
        中华24节气太阳历,简称中华太阳历、中国阳历。
        中国历法史上常有所谓“大历”、“小历”,即官历、民历的问题。大历是朝廷正朔,小历是民间历书,大历带有政治色彩,小历包含泥土气息,二者常常同时并存。前者较能准确确定天象,利于论证“君权神授”,所以“司天以属神”,后者利于农事,在民间有其生命史和习惯力,所以“司地以属民”。
        西元前104年,汉武帝采纳民间科学家落下闳等人之意见把24节气太阳历法首次纳入太初历,自此中国这部带有浓厚泥土气息的民间太阳历被皇家所收购,并一直隐匿于皇家正朔阴历系统中长达两千多年,表面上我们只能看到24个节气名词。西元1645年,西方传教士汤若望们发现中国传统历法中隐藏着一部完整的24节气太阳历法,并有可能成为西方宗教阳历进军中国的绊脚石,于是忽悠中国皇帝废除了中国几千年以来“平气注历”传统,而改用“定气注历”,自此中国这部隐形的完整的太阳历法开始变形和失节,24节气不仅出现“最多相差一两天”之现象,而且不再对称和平衡,月令七十二候也从此淡出公众视野。到了清朝末年,中国人只知24个节气名词,而不知24节气太阳历法了,于是西元1912年西方基督阳历顺利进入中国。民国政府为我们剪掉了满清的辫子,但却让我们又背起西方基督阳历的十字架,到今天已逾百年之久。
        孙中山先生说:光复之初,议改阳历,乃应付环境一时权宜之办法,并非永久固定不能改变之事。以后我国仍应精研历法,另行改良,以求适宜于国计民情,使世界各国一律改用我国之历,达于大同之域,庶为我国之光荣。
        习总书记说:“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
中华24节气太阳历,不仅可以克服中国传统农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猥亵”之弊端,同时也可以克服西方阳历“年不正,月不齐,无有四季,纪年不确”之不足。中华24节气太阳历,不仅可以结束中国没有完整太阳历的屈辱历史,同时也可向世界历改潮流提供一种中国的历改方案。中华24节气太阳历,不仅是继中国24节气申遗成功后的又一大“文创”成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百年遗愿。
         恢复民族自信,我们当还中国阳历一个公正的历史地位!

下附美籍华人科学家冯向军博士15年前给予本人大力支持和精神支持的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