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庄生态治国思想及其实践价值研究(第二章)第二章“道法自然”思想及“自然农法”的兴起与实践第一节 对“道法自然”思想的深度解析
“道法自然”一词出自《道德经》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道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道教宗庙的山门都刻有“道法自然”四个大字,由此可见“道法自然”的思想在道教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道”?道家将“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法则。那什么是道呢?《道德经》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唯怳唯忽。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由此可见,道在有天地之前就已存在,无声无形,怳兮忽兮,且是恒古不变的,无处不在,永不停止的,是生养天下万物的母亲。 二、如何“体道”?“体道”,顾名思义,就是体会和体悟“道”的存在和缘由。 道德经的第一章开篇为“道可道,非常道。”河上公注曰:“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自然长生之道也。”也就是说,一般人所谈论的道,基本上都是经济政治的方法技术和教化之道,但这些技术方法并非自然长生之道。自然长生之道是经术政教之道的基础,因为经术政教之道是短暂的,而自然长生之道却是恒久的。只有懂得了自然长生之道,经术政教之道才有了方向和原则。名可名,非常名。河上公注曰: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自然常在之名也。那么也就是说世俗的功名,如富贵尊荣等,也不是自然常在之名也。正所谓:“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在第一章开篇,老子就提醒大家要着眼于长远考虑问题,要注重常道和常名,而不要局限于现世之道和现世之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这里,老子提指出了“有”和“无”的关系是出自相同的地方但名称不同的关系,这个地方叫做“玄”。 第四章无源则进一步说明了“道”的特性和用法:“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这一章指明了道的特性在于“中”,在于“不盈”,在于“谦虚”。道渊深不可测,似万物之祖宗。而处中的方法却在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也就是说要顿挫尖锐,化解纷扰,参合光景,互同尘象,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地若存若亡于其间。换句话说,就是不要锋芒毕露,要韬光养晦,要和大家打成一片,但又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河上公曰:“老子言:我不知,道所从生。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之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劳烦欲使人修身法道。” 三、为什么要“法自然”对道法自然的理解,河上公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陆潜虚在《道德经玄览》中曰:“道则自本自根,无所法也,自然而已”,吕祖《道德经释义》曰:“自然之中,有物混成,感先天地而生,谓之‘自然’。”《老子想尔注》认为“自然、道也。”《老子想尔注》(敦煌残卷本)的解释为“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由此可见,道就是自然,既有自本自根的意思,也有大自然的意思,因为大自然也是自本自根的。因此人类应该遵循自然之道,效法道的自然无为,按照万物的自然本性,辅助万物自然地发展而不妄加干涉,自觉地顺应天地自然形成的时空秩序而不应对其进行干扰和破坏。中国道家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人的兴旺的程度与其顺应自然的程度成正比。因此古人有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黄老帛书·国策》里指出:“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人强胜天,慎辟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伸),必尽天极,而勿擅天功。”地球相对于宇宙来说,就只是尘埃,人又好像是地球的细菌,是极其渺小的。因此,“人定胜天”是行不通的。道家、道教强调以天为父、以地为母,认为“法自然”是一切事物的运行的不变法则,如果不“法自然”,就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 第二节 现代农业的问题和弊端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寂静的春天》,该书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研究了当时滥用以DDT为代表的毒性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诸多危害的结果,对现代农业大量施用的农药化肥的弊端进行了有力的指控。虽然该书出版后,卡逊遭受到了空前的诋毁和攻击,但是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现代农业是指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它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确保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实行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为一体,运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的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尽管现代农业带来了诸如产量增加、生产效率提高等成果,但其弊端也逐渐凸显。由于其完全依赖化石燃料进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然规律,带来了能源的大量消耗。而且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危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 造成环境污染现代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如下几个方面: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水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能源的投入,尤其是化石能源的耗费。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主要以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来推进的,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特别是石油的投入。此外,农药、化肥的生产也需要依赖能源的生产。因此,现代农业这种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又被称为“石油农业”。 以美国为例,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耗竭。我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其中,农业能源的消耗占着重要的比例。2006年,中国农机总动力约为7亿千瓦,若实现农业机械化70%以上,农机总动力将达到11亿千瓦。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农业柴油消耗总量为2800万吨,占中国柴油消耗总量的30%。以消耗能源来发展现代农业对于缺乏能源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显然是难以为继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农业极大地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现今在新能源还未能大规模取代化石能源的情况下,现代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将严重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水源污染。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进入环境后,容易通过人畜和土壤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污染,成为水源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其是氮磷钾肥的广泛使用,是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重要原因。例如,磷肥进入水体后,能够引起水体中藻类疯狂生长,同时导致细菌大量繁殖,过度耗氧造成水体缺氧,引起水体中鱼类死亡,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湖泊老化、死亡,形成水体富营养化。以硝酸盐为主的氮肥,过度施用则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过高,植物无法吸收,经过降雨和灌溉后渗入地下或者进入江河,直接威胁人畜的饮水安全。 2006年,我国水利部进行了水质评价。在全国103个主要湖泊的2.7万km2评价水面中,年水质为Ⅰ类的水面占评价水面面积的0.5%、Ⅱ、Ⅲ、Ⅳ、Ⅴ、劣Ⅴ类分别占到32.9%、25.4%、12.0%、4.5%和24.7 %,可见湖泊水质并不乐观。其中,富营养湖泊有 71个,中营养湖泊有32个。在富营养化湖泊中,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有42个,占富营养湖泊总数的59.2%;中度富营养湖泊29个,占富营养湖泊总数的40.8%,表明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对水体已造成一定的污染。由水利部调查数据可见,我国水体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需要探索减少或者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生产模式。 耕地质量下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的化肥、塑料薄膜和农药利用效率低,残留严重,直接污染土壤,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化肥的大量使用容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促进土壤酸化,蓄水保肥能力下降。现代农业生产中,一旦离开化肥,则可能造成大面积大量减产。农用塑料薄膜则是土壤污染又一主要来源,又称为“白色污染”。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导,现代农业广泛使用农用塑料薄膜来提高产量和生产反季节农产品。由于塑料薄膜的廉价以及回收再次使用困难,使得使用过后的塑料薄膜回收利用率低,而大部分则残留在土壤中。残留在土壤中的塑料薄膜非常不易降解,在一般情况下,残留时间可达200-400年之久。留在土壤中直接影响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发育,长期来看也会释放出有害物质,直接污染土壤,对人畜造成伤害。现代农业的病虫害防治离不开农药,而农药的大量使用一方面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直接污染土壤,而且对大气、水体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含有铅、砷、汞的农药和有机氯杀虫剂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或在农产品中残留期长,污染危害严重。农药作物是直接受污染者,动物是间接受污染者。由于农药的分解需要一个过程,残留在土壤和作物表面的农药在未失效前通过富集作用以各种渠道进入人体或者动物体内,直接造成伤害,如果人体摄入量超过允许的限度,则可能诱发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农药在大量施用后,杀死一些害虫的同时,也造成以害虫为食或控制害虫的天敌和鸟类受到毒害。同时使害虫抗药性增强,若要杀死害虫则必须使农药浓度增大 ,形成恶性循环。 据调查显示,中国因生态环境恶劣或土壤肥力低下而难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壤占总面积四分之一;而且已利用土壤的肥力水平也偏低。2006年,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仅为18.0g/kg,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0.0g/kg,远低于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平均30g/kg以上的水平。土壤养分状况失衡,耕地缺磷面积达51%,缺钾面积达60%;耕地退化趋势加重,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40%以上。因此,减少农药、化肥、农膜对土地的污染,提高耕地质量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农业生产上由于滥垦、滥伐、滥牧,过度开垦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导致水土流失。现代的耕作方式,一时上可以起到松土透气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也破坏了土表结构,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土粒变细,一经雨水冲刷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使得根层土壤变薄,导致土壤沙化和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造成江河、湖泊和水土泥沙淤积严重,洪水爆发风险加大。由于表层土壤的流失,造成岩石裸露,破坏生态平衡。 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其中水蚀、风蚀面积分别为165万km2、191万km2。我国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相当于在流失的耕地表面刮去1cm的地表土,流失的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即全国1年化肥的氮、磷、钾含量;而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400年,这就意味着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20-400倍,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耕地的土层变薄,质量下降。同时,水土流失给我国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 2000年的统计数据,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4%。水土流失带来耕地的直接减少并且影响着耕地的质量,因此保持水土,保护耕地等措施关乎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未来农业努力的方向。 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由于长期以来,由于人为的干扰作用,农业生产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导致生物多样性日趋减少。由于农作中土地的过度开发和集约化利用,为了便于专业化大面积和大规模的生产,不论是在作物方面还是在家畜方面都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导致生态系统单一化,原来自然生态环境的丰富性降低。农业上高产品种的推广使得当地的地方品种消失,许多与栽培作物近缘的野生品种和驯养动物有亲缘关系的野生动物也逐渐减少,造成遗传种质资源的大量消失。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系统内昆虫和鸟类等非靶标物种的减少,使得农田物种稀少,而且结构和功能单一化。现代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也导致了土壤动植物区系的变化,甚至某些物种消失,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也破坏了遗传资源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破坏,使得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食物网复杂程度降低。农业生物对于人工和最佳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增加,抗逆性减弱,因而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遗传多样化的减少,对现代农业是很危险的。如果病虫害爆发,损失将相当惨重,甚至会全军覆没。例如,1970年美国玉米发生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的玉米种子都来自于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所致。因此,转变农业,乃至工业的发展模式,减轻对自然生态的干扰是丰富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 二、食品安全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农产品从种植到餐桌的全过程,在生产、加工、运输与贮藏以及烹饪等环节中都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而农产品的源头污染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在后续过程中难以去除其危害。涉及水、土、气等环境的污染和不当使用农业投入品如高度农药等,主要包括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无机营养盐引发的污染物。重金属主要包括砷、铬、汞、镉、铅、镍、锌、硒、铜等,由于不能被分解,进入环境后便可以长期存留,主要来源是农药和化肥的重金属元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同样由于不易降解,能够在环境中长期保留,主要包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酚、七氯、PCBs、PCDDs和PCDFs等十二种化学物质,主要来源是高毒农药。生物污染物重要是病原微生物,同时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也可能引发基因污染,其主要来源之一是农业上使用的有机肥。无机营养盐主要来源于化肥的使用,虽然不具有毒害,不会对农产品产生污染问题,但是残留在环境中,可以分解为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如硝酸盐通过分解,可以转化为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这四类物质均主要来源于农业上农药和化肥(包括有机肥)的使用,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食物链在农产品中富集,也可能附着在农产品表面,造成农产品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农业生产上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关乎着农产品的源头污染,如何减少农产品的源头污染是未来农业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节 “道法自然”思想与“自然农法”一、“道法自然”思想对农业的要求现代农业,人为因素的加入过度干扰了农田生态系统,使得农田一旦离开人为介入和大量外部投入就会立即减产衰退。同时,现代农业还引起了诸如生态危机和食品安全问题等矛盾,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亟需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人们由过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理念逐渐转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发展出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农业生产模式,两千多年前的道家思想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自然要归其根,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则是依靠自然本身的力量来调节农作物的生长,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让农业回归其自然的生产状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农业的生产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光、温、水、肥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如何高效和谐的调节包括光、温、水、肥在内的各个因素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不能局部片面的看待,也不能以一时的效果来评价,而需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道法自然”即是提醒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以自然的要求来指导农业生产。 依靠自然本身的调节力量,回归自然便是道家所讲的“各复归其根”,这样就可以顺道而行,避免片面机械的看待问题,就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即是“知常”,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能取得农业上的优质高产,也就是“道法自然”在农业上的运用。近代在日本兴起的“自然农法”即是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模式,“自然农法”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解决现代农业生所面临的困境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自然农法”的兴起1931年,日本自然学家和哲学家冈田茂吉( 1882 - 1955)发表了诗歌《从一片朽叶领略自然轮回的法则》,歌颂了大自然的意质—“土地是物质,物质由土地产生又回归土地”,这种以生命为中心的物质循环的思想,后来成为自然农法的基本点。冈田茂吉于1935 年开始提倡 “自然农法”, 1938年从旱田开始研究,1942年开始研究水稻,并指出化肥栽培的作物对人体是害处的,因而提倡“无化肥栽培”。经过多年的实践后,直到1950年,正式称他所实践的农业为“自然农法”。他指出,农民种庄稼要和自然协调一致,主张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获得产量。自然农法充分强调利用自然系统机制和过程培育土壤 ,并 “ 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内部资源”。 20 世纪70年代,另一位日本学者福冈正信主张,人类要发展“与自然共生的农法”,并且通过多年的实践,发展了自然农法。福冈正信认为,自然农法是指不加入人类智慧和人类行为,处于自然状态之中,与自然共生的农法。无论何处也是以自然为主体,生产出自然物质产品。强调农业生产以回归自然为原则的农耕方式,其最终目标是还农业以自然的本来面目,即 “向心性”农法。其实际操作原则,以完全的自然力生产为核心,去除不必要的人为干扰,主张“不耕地 、 不施肥 、 不用农药 、 不除草”的农耕。因此,从实践操作上来定义,自然农法即是依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维护土壤生机的土壤培育为基础,绝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和各种生长调节剂以及任何有残害土壤的添加物。可以说,自然农法的核心思想是去除人为干扰顺应自然依靠自然本身的力量来调节生产,实际操作上需要因时因地而异,但又万变不离其宗,可以说自然农法在什么时代都可以通用,但又不是固定不变,是既旧又新的农法。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思想,后来编辑成书,主要著作为《自然农法—绿色哲学的理论和实践》和《一个稻草的革命》。 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思想与中国道家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福冈正信1913年2月出生于日本爱媛县伊予市大平,1933年毕业于岐阜高等农林学校农学科。毕业以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工作,先后在日本冈上县立农事试验场、横滨海关植物检验科、高知县立农事试验场等地工作。福冈正信在实际的农事操作中,目睹了现代农业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认为这些弊端的来源正是其建立在人与环境相互对立的思想,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人们随意开发、破坏自然,给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引起了种种矛盾。 福冈正信从小酷爱《道德经》,深受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福冈正信曾表示,对于自然农作法的基础、它的最基本的思想——绿色哲学(也就是中国老子的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是必不可缺的),他从未有丝毫的怀疑。而且,也从未遇到可以否定它的任何的证据。他的自然农法的思想来源,也由“自然无为”思想而起。在横滨海关植物检验科工作期间,一次小小的经历,使得福冈正信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年轻的福冈正信由于人间感情的撞击以及工作的繁忙患上了急性肺炎,在住院治疗期间经历过孤独以及认为曾经面临死亡的威胁。出院后,陷入苦闷世界的思索中,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产生了无尽的烦恼,终日愁闷,晚上由于失眠徘徊在山上和港口。如此一连数日后的一日天明,在朦胧里,福冈正信无意中看到了港口天明的过程。“晨风从山下吹来,顿时,晨雾消散。这时正逢一只鹭飞来,发出一声尖叫后又远飞而去,留下一阵拍打翅膀的啪哒啪哒的声音。“就在这一瞬间,福冈正信心中混混朦朦的迷雾一下子被吹散了,原来的认识和看法消逝了,信念的根基和精神的支柱也不存在了,脱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原来这个世上什么也不存在”,所有的只不过是自己固守的一个虚构观念。随即,他欢喜若狂,心情愉快,一瞬间,仿佛获得了新生。他这样描述到,”就在这时,森林中传来了小鸟的鸣叫,露珠上闪闪地映出了朝阳,绿色的枝叶在晨光中摇曳。森罗万象中养育着快乐的生命。我感到这里就是人间的天堂。以前自己拥有的东西都是虚无的,是幻影。将它们舍弃后,才感到俨然存在着一个实体 ”,福冈正信的命运也由此而改变。他得出如下结论“人什么也不了解,物没有任何价值,人所做的都是无益、无用和徒劳的”,认为“人智、人为一切皆无用”,由于此思想有悖于常理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得不到任何人的共鸣,但是福冈正信却找不到否定它的材料,也不认为这一思想是错误的。福冈正信深信这一思想是重大的,有价值的发现,但是苦于找不到证据支持,像一个不懂行的人拾到一块宝石一样,不会珍惜。于是,他想到通过自身的实践,将这一思想变为有形的东西,以此来判明自己想法的正确与否。出身于农业,福冈正信打算即使花上三四十年的时间种稻种麦,也要为自己的想法得出个结论,由此踏上了探索自然农法之路。 福冈正信于1938年回到家乡开始实践“人智、人为一切皆无用”的思想,他认为,作物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不应是人力种植的结果。为将这一想法变成现实,首先在柑橘的种植上进行了尝试。他采取了完全放任的种植模式,结果枝条杂乱,树叶生虫,濒临枯萎(福冈正信后来认为这一模式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放任”,并不是“自然”的本身)。在随后的8年时间,由于战争的原因,福冈正信虽然来到高知县的试验农场知道并研究科学农法,但是他却从未停止自然农法和科学农法的对比研究,一直在探讨在不加入人类智慧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取得农业生产的成功,希望找到在不加入人为智慧的情况下,柑橘依然可以茂盛生长的生产模式。 战争结束后的35年时间里,福冈正信回到故乡,又重新开始了不加入人为智慧的自然农法实践。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需要耕田、施肥和撒药,认为它有价值,并觉得那样做有成效,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最初做了不该做的事。也就是说,他们事先创造了可使上述劳动产生价值和成效的条件。”因此,只要还原自然的本来面目,就可以实现一种在不施肥和不耕地的条件下也可以使土壤肥沃的正确的种植方法,做到依靠自然的调节力量不用农药和化肥,不耕地。 在自然农法实践过程中,福冈正信渐渐的区分出“放任”与“自然”的关系,也找到了他在柑橘试验中为什么失败的原因。“放任”是已经加入了人为的干扰后再任其生长,这样势必会出现各种紊乱现象,这时就需要人为介入,例如施肥、打农药、耕地、整枝等,也即是科学农法起作用的原因。这样的“放任”并不是“自然”本身!例如,现代经过人工培育的柑橘树,离开人为介入后,会出现枝条杂乱,树叶生虫等现象,因为现代农业上的柑橘树并非“自然”状态下的柑橘树。因此,如果可以找到自然型的柑橘树进行自然农法的培育,就无需预防病虫害,无需施农药,也无需进行剪枝。自然农法要做的,是去除人为智慧的介入,还原自然本身,而不是把已经受过人为介入的作物放入自然环境不管。福冈正信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到了自然型的柑橘树,因此自然农法也获得了成功,从而证实在不加入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农作的丰收。后来,自然农法在日本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推广。 福冈正信这一“人智、人为一切皆无用”的思想在自然农法上应用的成功,可以说也是道家“道法自然”、“无为”思想在农业上的应用,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放任),而是要还原自然的本来面目(自然)。因为自然本身是循环往复、协调统一的,所以在“道法自然”思想指导下的自然农法能够持续并且与自然相和谐共处,为解决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三、“自然农法”的“道法自然”思想(一)将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自然农法将大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着眼于局部或暂时的收益,因此,自然农法主张不要分解自然,不应将农作分为育种、植物保护(包括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的研究)、耕作、气象等不同的领域分别进行研究。自然农法的核心宗而是要始终不渝地抓住自然的本质,回归自然的本质,让作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长发育。 研究局部现象,或许可以获得暂时的利益,但是长远来看却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现代科学的基础思想即是科学分析。科学分析的任务另从事物或现象的总体中,分出构成该事物或现象的部分、要素加属性,使事物的各种属性和本质,清晰地呈现在人们曲面前。客观对象是多种质的复杂统一体,或者说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统一体人们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复杂事物的本质,必须首先把统一体的名个部分、各种要素暂时地割裂开来,把被考察的因素从统一体中空时抽取出来,加以孤立,以便使之单独地发生作用,对它们进行精心的考察和研究,揭示它们的本质。可以说,科学分析方法的起点是分类的、局部的,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完全的、局部的知识,因此,其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局限在特定的条件下。 现代农业科技,即是按照科学分析的方法对农业加以研究,主要分为育种、植物保护(包括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的研究)、耕作学、气象学等不同的学科,各部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研究。因此,各农技部门所得出的结论,大多都是以单因素分析,少数双因素或多因素分析,亦即改变作物生产中的某一个条件或少数几个条件来研究该因素对作物性状的影响。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固然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却难以与其他农技部门的研究成果相互综合应用,难以产生1+1>2的效果,而往往是1+1≈1。例如,育种学上培育的新品种、良好的水肥环境、农业害虫的控制以及改进耕作方法可以分别增产10%,但是将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应用于农事操作,是达不到增产40%的目标,增产往往也不超过10%。 农业上分门别类的研究不仅有其学科的局限性,而且在强加一项人为干扰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农药带来农村水源的污染,化肥是土地硬化肥力下降,耕作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些都是现代农业背离了自然而造成的后果。现代科学尽管分支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细,但是毕竟都是局部的、微观的,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对于自然的认识毕竟有限。 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是自然农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分解后的自然只是部分,从分解的开始,就已落入机械式的固定的形式世界,而且部分与部分的综合只是一定的数学形式而已,远远不能代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正所谓“庐山不识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把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接触活生生的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例如,在研究水稻时,不可以将水稻视为与自己不同的对象来考察,而是应与水稻融为一体,必须听得懂水稻的话,了解它的脾气,按照水稻的习性去培育就能获得成功,亦即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超越相对观来看待问题 自然农法的另一基本原则即是要避开相对去看待问题,自然无善恶,昆虫无益害。在碰到看似相对的问题上,自然农法强调抛开暂时的局部的观点,而是要努力追究其共同的根源,探索其本质问题。例如,在作物的发育大小、迟早、健病、产量的高低、虫害的爆发、养分供给等问题上,自然农法强调以连续的时间和空间来看待,这些只是表面的一时的现象而已。如植物爆发病害,若是立即加以农药进行制止,则会造成植物的抗病性减弱。在某一阶段看来,这些农药可以让作物免于一时的病害,但是,长远来看,却是增加了下次病害的可能性。作为自然农法,在作物病害发生时,应关注是什么原因造成此次病害,是哪些人为的原因破坏了自然本来的运作,将这些人为的因素去掉之后,自然便会回复平衡。 自然农法是要站在超越时空、相对界限的绝对立场上,去观察自然,顺应自然。例如,在害虫的界定上。若一条虫停留在稻叶上,吸取稻汁而使稻叶致枯。现代农业站在与自然分离的立场上,从局部出发将其界定为害虫,然后对害虫的种类、形态、习性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最后考虑捕杀和防除。而自然农法则是考虑水稻和虫的关系,既看稻又不看稻,既看虫又不看虫,观察这种虫为什么发生?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而不做人为主观的界定。若是人为的原因造成虫害爆发,则因去除这些人为因素。若是虫害只是阶段性的爆发,而且爆发后作物更加健壮,不对作物构成实质的危害,则应顺其自然,此时的害虫也成为了益虫。因此,自然农法不是看到虫就将其定义为害虫,进而开展防除工作。自然农法的立场上,没有绝对的害虫也没有绝对的益虫,也没有害虫益虫之分。站在超越时空的立场看,害虫和益虫都在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舒适的生活环境,只要是自然的本性,即是在某一阶段对作物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也不应强加人为的干扰。 (三)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农法强调要去除人为的操作,让自然调控,即可以达致整体的智慧。人为措施一旦介入,就将原本一体的活生生的自然界给分割机械化了,形成固定的模式,而进入相对的世界。 让自然来调控,并非是放任不管。所谓放任,是指人把什么都强加于自然,然后放弃。例如,自然界生长的松树是笔直的,枝条、叶序都按照一定的规则生长,交叠有序,均匀获得阳光,因此能够保持平衡。然而,移入庭院的松树经过修剪造型,枝条、叶序交叉重叠,失去正常的状态。庭院的松树由于人为修剪的缘故,容易的病虫害,而且每年都必须要加入人工的劳力精心修剪。若是此时去除人为的修剪,松树就很可能会得病虫害或者枯死。因为松树放归自然前,已加入很多刻意人为的因素,使得原本自然的松树变得不自然。松树回归自然后,已变得不自然的松树回归自然的生长状态,即是放任。 自然农法强调的自然,是以探求自然的本质为目标,去顺应自然的力量,融入自然。在放任的状态下,要去除人类以割裂相对为基础的主观思维模式,来探求自然松树的生长状态,探求松树产生不自然的原因,尽量避免加入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去除引起不自然的原因达到辅助松树按其本性生长,回归自然。 在人类的欲望追求上,自然农法强调以满足对粮食的基本需求为使命,而不是为了符合人类的不切实际和违反自然规律的妄想而随意改造自然,创造出满足人类不切实际欲望的产品。若是为了满足人类欲望而进行农作,则自然界提供的粮食不可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回归自然,顺应自然,服务自然,这样人力才能真正享受到来自自然的幸福。 第四节 “自然农法”与现代农业、有机农业的比较一、“自然农法”“四不”原则与现代农业的比较自然农法在农事操作上,主张去除人为的干扰。化肥、耕地、农药、除草剂都是人类强加于自然的产物,因此,自然农法主张“不耕地,不用化肥,不除草,不用农药”的“四不”农作。 (一)耕作还是不耕作 在现代农业下,由于传统的耕作,大大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土粒变细,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和水土的流失,不利于土壤水肥的保持,造成土地贫瘠。而土地贫瘠又需要大量的化肥和水分,为了减少化肥的挥发达到好的肥力,需要中耕将化肥埋进土中。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土壤越来越板结,土地越来越贫瘠。造成不耕地,不施用化肥就会大量减产的现象,即是现代农业减少自然力量的运作,越来越多的加入人为因素干扰的后果,使得农民越来越忙,土地越来越贫瘠。 让土壤农田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土壤自己就能起到自耕的作用。自然土壤随着年代的增长,由于杂草和树木的根系死亡后会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和蚯蚓鼹鼠等小动物的生长繁殖,由于微生物和小动物的活动,土壤自然变得多孔并且松软。因此,可以说,微生物和蚯蚓鼹鼠等小动物完全承担起了土壤改良和耕作的重任。自然界的森林,在不加人任何人为的措施的情况下,就能使幼苗长成巨木。人类所需要做的,即是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不要替自然行事,让自然的各个成员都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就会出色的完成耕作的任务! (二)用化肥还是不用化肥 土壤是霉菌、细菌、酵母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活的类生物体,而非无生命的矿物质。化肥撒到土壤中,不仅影响矿物质的化学组成,而且对其中的微生物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现代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其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化肥对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而且会使作物越来越脆弱,抗病抗虫能力降低,从而易爆发各种病害和虫害。化肥施用到土壤中,破坏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团粒结构,降低土壤肥力,使得土壤易于板结,也越来越贫瘠,施用化肥量也会越来越大。 自然农法即是要依靠大自然自身的调节机制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只要不加入人为的干扰,自然各个组分就会发挥其各自的功用,达到保水保肥的目的。自然界中,枯枝落叶和死亡的植物根系增加了土壤的腐殖质和微生物数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因而自然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现代农业,在收获时,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带走植物地下根系部分,而没有秸秆还田、增施绿肥、农家肥等措施,使得土壤缺乏腐殖质,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这种掠夺式的收获破坏了原本扥自然循环,因而使得土地贫瘠。自然农法即是要回归自然,通过秸秆还田、增施绿肥、农家肥的措施来弥补植物地下部分被收获时所带来的肥力损失,促进土壤的肥沃。 (三)除草还是不除草 现代农业,盲目的除草。造成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进而发生风蚀、水蚀等现象,使土壤变得贫瘠。若是遇上水流,则易造成水土流失等现象。而且,除草剂的施用也使得抗除草剂的杂草生长更加茂盛,每当一种新的除草剂研发出来就会造成相应抗除草剂的杂草留存下来。因此,农业上的杂草始终除不完!现代农业需要从自然整体上看待杂草的作用,与其除草,不如探究杂草在整个自然总体中的作用,让杂草生长的更有意义!是自然农法对待所谓“杂草”的原则。 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杂草也是需要被尊重的生命。自然界中,作物与杂草,依赖自然本身的力量,就可以共荣共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乔木、灌木、杂草和苔藓等植物共生共存,所谓的“杂草”并没有影响到乔木、灌木和苔藓等植物的生长,乔木、灌木和苔藓等植物也并没有因为“杂草”掠夺养分而生长受阻。每一种植物在自然界中都有它的作用,都朝着促进土壤更加肥沃的方向发展,所谓的“杂草”也是如此。 探寻杂草在自然界循环中的作用,比盲目的除草会更有价值。杂草的根深扎到土壤中,可以促进土壤的疏松,起到耕地的作用。杂草地表部分枯萎后,地下的根系经过自然的作用,可以变成腐殖质,增加了地力,成为不可或缺的有机肥,让土壤更加肥沃。因此,自然农法是要探寻作物与杂草和谐共生之道,可持续发展之道!让杂草按着其本性来生长,就可以达到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实现共荣共存。也是“天地万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 (四)用农药还是不用农药 农药的危害众所周知,污染土壤水源,在作物上的残留问题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仅如此,杀虫剂使用也降低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原本的平衡。而且,杀虫剂的使用也使得抗杀虫剂的害虫受到选择而生存下来,每当一种新的杀虫剂研发出来就会造成相应抗杀虫剂的害虫留存下来,一段时间后,又会爆发新的虫害。因此,农业上的害虫也始终除不完! 依照《道德经》第二章的观点,自然界没有善恶之分,所谓的“害虫”只是从人类的利益出发而定义的“害虫”,它们也是大自然的生灵,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从整体上认识所谓的“农业害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保持“农业害虫”在自然界中本来的作用,是自然农法对待“农业害虫”的原则。与其盲目除虫,不如让害虫生长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追寻作物与害虫的共生共荣。自然界中的昆虫,有其相应的食物,处于非食物链顶端的昆虫(只占很少的部分)也有相应天敌。在非人为干扰的自然平衡状态中,昆虫与天敌和谐的配比,昆虫虽以作物为食但同时受到天敌的克制不会过度繁衍,而是保持在平衡的范围内,亦不会爆发大规模的虫害。只要是昆虫在自然的本自平衡的状态下,以作物为食,不会影响到作物的产量,而且对作物起着优胜劣汰的作用提高作物的品质,也会增加作物的抗性,使得作物更加健壮! 因此,天地万物本自一体,以整体观来对待所谓的“农业害虫”,追求作物,杂草和害虫的和谐共生,比盲目的除草杀虫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二、“自然农法”与有机农业的区别与联系近年来,现代农业在带来高劳动生产率和丰富农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环境和生态问题,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显示出现代农业的不可持续性。面对现代农业不可持续的现实,世界各国也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新的农业模式,各种形式的替代农业也相继出现,后现代农业这一概念因此而生。 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文《我们共同的未来》,文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义为,我们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那种能力。后现代农业其核心原理也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即必须达到在伦理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一理念的提出,要求农业既要在保证多至100亿的人口体面地吃住同时,又不能继续破坏环境,对于不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来说,是一巨大的挑战。尽管后现代农业可能有多种模式,但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仍可以提出一些后现代农业需要以之为基础的基本原理。总的来说,后现代农业的基本生态要求可以归为一下四条原则:必须认识并尊重土地的潜力;裸露土壤是对地球的犯罪;彻底生物化的、太阳能化的农业方法;生态体系服务。 必须认识并尊重土地的潜力。现代世界各国政府认为无人的土地是被浪费了的土地,任何土地,只要投入了足够的东西,就能生产食物和纤维,而这样的一种认识,是忽略了土地和气候的生态极限而得出的。在这一思维下,现代农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地利用土地,随意开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后现代农业则是必须要在认识并尊重土地的潜力下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 裸露土壤是对地球的犯罪。耕地会造成土壤的裸露,从而造成土地侵蚀和沙漠化。后现代农业需要探索新的方法,无需耕地(保持土壤覆盖)就能保持作物优质高产,从而避免土地侵蚀和沙漠化。 彻底生物化的、太阳能化的农业方法。现代农业大量利用化石燃料,消耗大量能源,不仅使得农田生态系统投入能源超过产出能量,而且释放的温室气体引起气候变化。现代农业是以不计能源投入而生产出最大量的粮食为目标,而后现代农业则是以最小的投入和最小的环境投入为目标。因此,后现代农业需要探索出依靠彻底生物化、太阳能化的方式来替代化石燃料的投入,如机械,化肥,农药等耗能环节都应被替代。 生态体系服务。后现代农业需要全面认识农耕地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以农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来衡量,而且还要认识其生态服务功能。例如,未经开垦的森林,就能提供净化空气,缓解温室效应的功能。 后现代农业的这四条原则可以概括为“再生”,即是后现代农业必须依靠自身生态环境的更新来持续发展,而不可以依赖外部投入,例如化石燃料,化学制品等。 有机农业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农业之一,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自然农法并不是人们所了解的有机农业,而是一种以道家等宗教智慧而发展起来的回归自然的农业模式。自然农法与有机农业有着不同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操作模式,现将其区别和联系用下表列出。 自然农法与有机农业的联系和区别
由自然农法和有机农业的区别和联系可以看出,虽然二者都为解决现代农业不可持续这一问题而提出,但是仍然有着本质的区别。自然农法强调依靠自然本身的力量,着力去除人为干扰为核心思想。而有机农业则需要越来越大量的依靠人为介入,如人力知识等,人为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由于这一本质思想的区别,导致农业生产上在耕地、施肥、防治病虫害、除草等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路。自然农法要达到完全依靠自然本身的合理调节不依靠人力而使得土地松软肥沃,作物强健自然抵抗病虫害,达到作物与昆虫杂草的和谐共生,其思想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机农业则是通过大量的人力知识的输入来耕地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目的是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主要是机械的方式来消除过去依靠化学物质来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多带来的弊端,其思想仍然处在人与自然二分的范畴。这也是为什么有机食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 因此,同为解决现代农业不可持续的自然农法和有机农业,在指导思想和农业生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区别也将影响着其是否能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五节 “道法自然”以及“自然农法”思想对现代农业的启示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指导思想的自然农法不论在其哲学理念,还是在实际农业操作上,都为解决现代农业得矛盾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推广自然农法对于解放广大农民的辛苦劳作,对于维护农业安全和食品安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结合自然农法的本身特点,我们可以得出“道法自然”思想对现代农业的几点启示。 一、人要顺应自然而不是主宰自然《道德经》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河上公注 “复命曰常”为“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这里的“道之所常行”即是要遵循“道”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来办事,人要顺应自然。若不顺应自然,就会“妄作,凶”。在农业上也是如此,人要顺应自然就能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模式。 福冈正信最初的自然农法思想来源即是”人智、人为一切皆无用“,这里并不是否定人类的智慧,而是提醒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来从事农业生产。自然农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是要避开相对去看待问题,认为自然无善恶,昆虫无益害。自然界的每一动物和植物都有其定位和特定的功能,自然是往复循环完整的整体。因此,人类所应追求的农业是顺应自然,而不是以人类主观立场的片面局部观点来看待问题。去除人为的片面局部的干扰后,恢复自然本来的面目,自然便会回复其固有的平衡而实现可持续的农业模式。 二、人要融入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对立在现代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往往从片面局部的视角来指导农业生产而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要克服这一弊端,就是充分发挥自然本身的力量来调控农业生产,去除在主客二分思维下的人为介入,达到人融入自然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超越相对,达致整体的智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然农法要求以整体来看待问题,因而要避免人与自然的对立。人是自然的一份子,是属于整个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物质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环境,与外界密不可分。离开自然,人则难以生存。人类的需求,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而非一味任由人类的欲望无限制的扩张,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对于自然的给予,要按照符合自然的规律的方式去获取,这样的对自然的开采就会符合“道法自然”思想的要求,即是“知常”,就不会因为违反自然规律不断的造成生态和环境危机。例如,山林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木制品原料,人应在不影响山林再生产的情况下去获取树木资源,而不是以人的欲望来疯狂的掠夺式开采。 三、人要追求合理的生活方式现代农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是,生产出来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被消耗于追求人类的欲望之上。大量粮食通过现代畜牧业、酿酒等工艺而被消耗,用于追求人类的享受型消费。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扩张的特性,使得现代农业不可能满足这一无限扩张的需求。即使在粮食产量有了一定提高的今天,在少数人享受现代农业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自然农法强调回归自然本来的状态,同样,在人的需求上,要求人类应当追寻其合理的需求,不应让不合理的欲望无限扩张。福冈正信认为,“人类的价值在于寻求生命的源泉,由生命之泉自然而然地获得皆大欢喜的人间”。自然农法是向心性的农法,是以追寻自然本来的面目的农业模式,自然的本来面目即是农业的“生命之泉”。同样,人类的需求,也是应该追求其真正的需求来获得真正的快乐。人类应该学会欣赏自然之美,通过自然本来的艺术来获取身心的和谐,而不应是让自然满足人类无限扩张的欲望。如此,可以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人类也通过顺应自然而可获得真正的快乐,也即是福冈正信的“皆大欢喜的人间”。 第六节 “自然农法”的实践及案例自然农法的概念最初由冈田吉茂正式提出,他于1938年以旱田来研究,1942年开始研究水稻。1943-1947年,自然农法试验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作物不断增产,品质优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是启蒙普及期。1948年,在冈田吉茂自创的刊物上介绍该自然农法,也得到别的报刊转载,是宣传和推广阶段。直到1950年,正式称为“自然农法”,并于1953年成立“自然农法普及会”,随后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介绍刊物。自然农法在日本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先后设立了53自然农法试验场。 福冈正信是继冈田吉茂之后有一位大力推广自然农法的日本学者,确立了无肥料、无耕起、无农药、无除草的“四无”农法,出版《一根稻草的革命》和《自然农法—绿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等书籍,先后被翻译成中文、英语等多种语言,全世界探索新型农业模式的爱好者因此而接触到自然农法并且进行实践。 在我国,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相继翻译出版了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绿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和《一根稻草的革命》两本书籍,介绍给国内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爱好者。同时也发表了多篇介绍自然农法的论文,如黄细喜1989年发表在新疆农垦科技上的《“自然农法”介绍》,程序1993年发表在世界农业上的《日本“自然农法”实验农场》等文章,将自然农法介绍到我国。特别是安金磊通过自己的摸索,也探索出了一条“顺应自然、合其天性”的农作法。他从1997年农场改制解体后回到家乡,以50元/亩的价格承包了村子边缘的40亩荒废的偏远薄地,开始了不用除草剂、化肥、农药的农业实践,并获得丰硕的成果。他天地生长出来的作物强健,果实健康美味,与周围深受病虫害的农田形成鲜明对比。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了安金磊的事迹,也因此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安金磊在农业上的探索,与对土地的深情,于2012年被评选为十大感动河北人物。近年来,我国也有许多爱好者加入了实践自然农法的行列。如上海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伙人何兴,经多年的实践总结、提炼出“全息自然农法”理论体系。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指导服务生态农庄的规划和建设,同时担任北京、济南、上海、苏州、南京、芜湖、安庆、武汉、长沙、邵阳、郴州、广州等地一些农庄任顾问,将自然农法在我国进行了很好的推广。 在现代农业所不能持续的现状下,以还原自然本来面目的自然农法将会继续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热衷于探索解决生态与环境危机各阶层的欢迎,并且进行实践。相信,自然农法也将为探索可持续农业模式提供全新的思路,为解决生态与环境危机贡献出一份力量!
枣强汉子种田不打药用原始方法守望绿色农田 访2012“感动河北人物”安金磊 来源:燕赵都市网 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2013/05/09/012721260.shtml 见到安金磊时正是一年农闲时,他正在家里侍弄他的宝贝谷种。安金磊有些瘦弱,长得很斯文,皮肤很白,觉得他不像是整天侍弄土地的农民,更像是一位老师。但是仔细看他的手,农民本色便显现出来——手掌宽大、粗糙,掌内尽是老茧,尤其是写字和做手势时,让人感觉大手是那么有力。安金磊说起话来,轻言细语,言语文气,富有哲理:“人对土地,要怀着一种敬畏之情。”“农民和土地之间是生产关系,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关系。”“我们不能总想着向土地索取些什么,更要想想应该给予土地些什么,因为索取和给予是相互的。”……今年40岁的安金磊读过高中,上过农校。十几年来,安金磊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在全生态农业理念的支撑下,把村头一块没人要的荒坡地经营成了良田。 一个农民,却“走在世界前列” 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喷除草剂……在灾害不绝于耳的今天,化学农业大量消耗能源、污染水体、毒化土壤,农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日渐恶化,他以一人之力执著地用最环保、最原始的方法耕种着、收获着。枣强农民安金磊,被网友称为“走在世界前列的农民”。 安金磊的家在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一条胡同深处。两棵大枣树下,三间十几年前盖的砖房。表面上,安家和别的农家院并没什么不同。 安金磊曾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考上学的年轻人之一。多年前,他从衡水农校毕业,分配到当地一家国营农场当技术员。在此之前,他一直上学,父母是小商人,家里只有三亩地,没让他干过农活。他第一次干农活,是到果园里喷除草剂和农药。拧开农药瓶,一股刺鼻的农药味扑面而来,熏得他喘不过气,他心想,这么大的气味,这得有多大的毒性?果树能受得了?农药残余在果子上,人吃了会怎样?这时他又听到附近一家农民遭遇不幸的消息,一个孩子中毒,原因是大人给他弄了块西瓜吃,没想到中了毒,最后化验出西瓜地里使用了过量的有毒杀虫药…… 你说他是被吓住了也好,说他是觉醒了也罢,总之从第二年起,安金磊就在自己负责的地块上开始“有机农业”试验,他用鸡粪代替化肥,用翻耕和手拔代替除草剂。当年他地块上的西瓜品质明显优于使用化肥农药的,而且产量也不低,只是他付出的汗水比别人多了许多。 他的世界,不一样的世界 家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外人的时候,安金磊和妻子、儿子以及田里的庄稼鸟虫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的妻子张秀双——一个同样朴实善良的女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不少,但是从没染过,怕是就连染一下的念头也没动过,因为这对于一个崇尚自然、追求生态和谐的人来说是万万不能的。 2000年,安金磊辞去国营农场的工作,回到村里承包了40亩地。这些地是村头没人要的荒坡地,每亩每年只收三五元钱都没有人愿意承包。安金磊和妻子却出价每亩每年50元,这让村里人认为他们犯了傻。在这40亩地上,安金磊踏上了源于内心对生命的敬畏而产生的探索之路。在这条路上,始终陪伴他一起学习研究、日复一日劳作的就是他的妻子张秀双。 不使用方便轻巧的化肥,他从藁城等地的养鸡场买来鸡粪;不使用除草剂,40多亩地全部用人工除草,而且要留一些,涵养水分;不种整齐化一的单一作物,而是棉花和玉米、芝麻间作;不使用转基因的种子,而是自己筛选培育……农田里的活计因为现代农业技术而变得越来越轻巧,但安金磊反其道而为之,整日在田里劳作。 在东紫龙村,平均每家操持着10余亩土地,春播秋收,中间打几次除草剂、农药,再施两次化肥,其余时间就在附近打打零工。在工地包点活儿、做装修、跑运输,甚至搬运、烧砖。用村民的话说,“田里的活不耽误,额外还有一天一两百块钱的收入”。而安金磊的力气,一年到头全部花在土地上。家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二十年前的电视机,十几天都不开一次。每天凌晨或者夜晚,安金磊经常去承包地里,倾听庄稼地里的响动,几十种昆虫,蛐蛐、七星瓢虫、蚂蚱……它们的叫声都是不一样的,都有各自的声响。还有庄稼拔节、抽穗的声音,露水滴落的声音,在安金磊听来,都是无比美妙的天籁。另外,每个昆虫的声部都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哪个声部多了或少了,就意味着田里种植结构该进行适当的调整了。十几个秋天过去了,就算不使用一丁点的农药,安金磊的农田里一次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虫害。 村里人也潜移默化地受着安金磊的影响,现在有一些人的瓜果上开始不使用化肥农药,而是用有机肥,开始捡棉地里的塑料膜。去年秋天,同村安新兰家的苹果卖得最好,5万公斤苹果一点也没砸手里,“跟金磊学的,不打农药,果子好吃,集上的人都认!”说起卖得好的原因,一准儿会提到安金磊。 面对土地,与生命对话 “只有以不变的热情去爱大地,才能解脱悲伤……只有对辉煌生灵的热爱,才能给予生命战士精神的自由”。最初看到这段话时,我只有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来说,土地虽然须臾不离脚下,却又的确是在惯常的知识与经验范围之外,熟悉又陌生。但是,无论我们在钢筋水泥的大都市中怎样被异化,始终都还是自然的一部分,与万物生灵同根同源。对于自然大地的热爱一定深深蛰伏在每个人的心底,如同母亲之于孩子,无论如何总是血肉相联,是我们的生命与灵魂所依止之处。 夫妻俩天蒙蒙亮时下地,天擦黑了才收工,日复一日,就这样累并快乐着。显然,别人吃不了他们这份辛苦。如今,已没多少人愿意像他那样种地了。别人的承包地,耕作层只有20多厘米厚,再往下就刨不动了;而安金磊这块地,深深的耕作层下可见蚯蚓。他这块地里的作物,产量没有别人高,可特别受欢迎,供不应求。安金磊的全生态耕作方式,很多人表示学不来。的确,与大部分普通农民相比,安金磊多少是有些特别的,我不知道,十几年间,这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与行为究竟给他带来过多少不理解的目光、妄加揣度的议论,以至于他不经意的时候会突然停下来,用极诚恳的语气问我们:“你们会不会觉得我的脑子有毛病?”在村里,有人说他是神经病,放着好好的农场不去,非要回家来受苦。也有人说他们夫妇这样勤勉,怕是想钱想疯了。然而,他的棉花长得好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方圆几百里地内都是很有名气的。因此,附近也有不少农民找到安金磊,想听他“讲课”。一是自家的棉花虫害太严重,病得太厉害,想来这里取取经;二来也觉得他说的东西挺有意思,从传统农作法讲到人与土地的关系,从农民的困境与出路讲到农业的功能,说的都是实情实理,却又透着新鲜。我们在与安金磊的交谈过程中也都获益良多——他的学问不仅仅是做在书本上,更来自于亲身的实践与体验。 今年年初,安金磊被评为“2012年感动河北年度人物”——他是一个田园里的哲学家,用传统的耕种方式、生活方式,诠释着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在这个充满浮躁、忧虑重重的现代社会,他告诉我们,回归本然,才是真正的幸福之路。这样的颁奖词无疑是对这位“走在世界前列”的农民的褒奖。 安金磊的生活是简单的,他的劳作是快乐的。采访的时候,安金磊3岁的小儿子一直在身边咿咿呀呀地转悠,一会儿自己玩个游戏,一会儿又过来打个岔,可爱的样子让人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实而美好。 本报记者刘晓菲朱微文
作者曾武佳博士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暨复兴之基课题研究组织委员会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 副教授
|